加薪四法與食安風暴事件是台灣經濟困境的縮影

工商團體對加薪四法與縮減工時的反撲以及層出不窮的食安風暴,這兩個看似沒有關聯的新聞事件,其實正是台灣經濟困境的縮影。 在服貿與自經區在遭遇民意強大反彈而通過無望後,加薪四法是國民黨團本會期力推的優先法案,某種程度也顯示國民黨意欲藉「向左走」的修正來因應去年九合一大選的強大民意反撲。然而國民黨這個藉黨國權貴資本體制存活的政黨,事實上很難一夕將體質「轉性」為關懷弱勢眾生。 首先,加薪四法並不是真的要求增加經常性薪資,只是要求增加對勞工的盈餘分配,至於提高最低工資、加強工會力量這些在先進國家極為平常的照顧勞工權益措施,是馬政府從來沒有誠意面對的。只是,這種沒啥誠意的加薪四法還是遭逢工商團體的大反撲,往後如何演變,正考驗國民黨的轉性是真是假,讓我們拭目以待。 除了加薪法案,近日勞基法的工時修正案也遭逢工商團體的抗議。最代表資方的工業總會表示,縮減工時「不僅會產生『轉單』效應,未來台灣不只有缺水、缺電,還恐會缺工,不利經濟發展」。這一席話正讓我們可以好好檢視台灣經濟發展的特質與困境。 一個國家該有什麼樣的經濟發展型態,應是其具備什麼樣的條件與優勢而定。若能善用有限資源來建構良好的經濟型態,則全民共蒙其利;反之,若要揠苗助長,只會自食苦果。台灣面積不大、能源有限,是水資源貧瘠的國家,發電主要依賴進口能源,勞動人口更逐年下滑。在這樣的外在條件下,台灣經濟理應發展量小、質精、價高的製造業或服務業,不幸地,我們現在的經濟卻主要依賴需要耗費大量水、電、勞動,靠著量產、低價搶單的製造業來支撐。於是,我們的產業與生活容易受到旱象與缺電的威脅,我們的薪資與生活水準也長年被壓抑而難以改善。 這樣的經濟型態講究的是無所不用其極的「成本降低」(cost down)。缺電時,想到的是低成本的核能,因此再生能源發展的願景顯得遙遙無期;缺工時,想著有無數外勞可供使用。政府的產業政策更是推波助瀾,除了引進大量外勞之外,以各種優惠政策協助廠商降低成本,以供擴大量產、殺價搶單。這種低成本環境的溫床,造就了許多「草莓廠商」,所謂「競爭力」的來源,是低成本而非我們迫切需要的研發創新。 當工總認為未來台灣「不只有缺水、缺電,還會缺工」時,正是台灣必須嚴肅檢討產業型態的關鍵時刻。馬英九講得好:「台灣的經濟成長應由效率驅動轉型為創新驅動」。誠哉斯言!只是我們看到馬政府的政策,大都是努力維持效率驅動的維持低成本型態。當我們看到「加薪四法《勞基法》被擋下,爆元兇就是經濟部」的新聞時,我們如何相信台灣經濟會有向上提升的動力? 「Cost down」在合法的範圍內,只是低薪,但在非法的範圍內,就是「頂新」!同樣都是無所不用其極降低成本的結果。台灣人民長年面對薪資低、食不安的苦果,如果不思改變,要這樣的經濟成長何用!要這樣的經濟部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