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田水遊記】宜蘭台灣戲劇館

【巡田水遊記】宜蘭台灣戲劇館

前言: 本系列遊記,以「巡田水」的心情遊宜蘭。 農夫阿伯晨昏身穿蓑衣,頭戴斗笠,肩掛鋤頭,在田畦間走來走去,有時挖開泥堆,讓田裡水流出;有時堆積泥土,堵死流水,讓田園充滿灌水。這種呵護田園的用心,期望作物旺盛的努力,日復一日,並視為慣常,這就是「巡田水」的精神。(系列61) 台灣戲劇館位在宜蘭縣,是台灣首座公立地方戲劇博物館,自民國七十五年開始籌備,於民國七十九年正式對外開放參觀,且不斷擴建新興的空間設備。 台灣戲劇館以歌仔戲文化為主、傀儡戲為輔做為展示主題,不僅有歌仔戲的樂器、戲曲及服裝,還有傀儡戲偶展示,並設有影片放映室、視聽圖書館及研習教室等設備,且不定期於場館中舉辦各項相關展覽。 台灣第一座公立地方戲劇博物館 位於宜蘭縣文化局(宜蘭縣文化中心內),是台灣第一座公立地方戲劇博物館,旨在維護歌仔戲、漳洲傀儡戲、北館戲曲與布袋戲等重要的台灣劇種,共有3個樓層,面積約400餘坪,典藏3000多件戲劇文物,為台灣民間戲曲留下珍貴的文化資產,並經常舉辦各項表演與大型活動,推動薪傳。 館舍主體為宜蘭縣政府文化局B棟,內設有展覽室(三間)、放映室、研習室及典藏、行政、販售等空間;戲劇視聽圖書室則位於文化局A棟1樓。 兼具戲劇展示、傳承教育、表演推廣、蒐集典藏、研究出版等多重功能,館藏豐富。 透過文物展示、透明片說明、模型展示、視聽服務,引領參觀人員進入戲劇的堂奧,加強民眾深入瞭解傳統戲劇藝術之內涵。 [nop] 展示礁溪協天廟戲台模型[/nop] 傳統戲台及本地歌仔戲場:在戲劇館入口處左側有戲台模型,是依據礁溪協天廟戲台製作,比例三比一採樟木質材雕刻細緻精巧,為國內首座仿刻以供永久陣列戲台,而模型戲台內陳設本地歌仔陳三五娘劇中赤水過渡一景。 [nop] 擺設許許多多的戲服[/nop] 現代歌仔戲劇場:精選山伯英台樓台會,一景透過微妙微肖的戲劇人物塑像與鮮麗奪目佈景展現歌仔戲喜怒哀樂迷人舞台風采。 曲調介紹區: 樞分設元組耳機式接鈕放音機座供民眾自由聆聽,內容包含錦歌、哭調、民歌、戲曲新調等五大類及歌仔戲最具代表性之七字調。 戲劇放映室 :樞佔地170平方公尺,可容納50餘人,裝有投射器和電動影幕固定播放民俗戲曲影片。 另為散播戲劇種籽,將珍貴技藝往下紮根,並附設「台灣戲劇館歌仔戲傳習班」。 [nop] 台灣戲劇館第一展覽室[/nop] [nop] 布袋戲、傀儡戲等偶戲類展覽為主[/nop] [nop] 布袋戲台[/nop] [nop] 戲劇視聽圖書室[/nop] [nop] 研習室[/nop] [nop] 行動戲劇館-歌仔戲鄉鎮巡迴展[/nop] 歌仔戲 以民謠小調為基礎,並吸收其他劇種的音樂、身段、服飾、道具而形成的閩南語歌唱劇,是台灣最受歡迎的傳統戲劇。 歌仔戲即是演唱「歌仔」的戲劇,以民謠小調為根基,融合車鼓、採茶等小戲的表演特性,再逐步吸取四平戲、亂彈戲和平劇等大型劇種的音樂、劇本、行頭、砌末和身段合步,而形成仍具「合歌舞以演故事」的戲劇表演特質,卻採台灣話(或閩南方言)唱唸,呈現濃厚地方色彩的傳統劇曲。此劇種據文獻記載,係於清末民初肇創宜蘭,是流傳在台灣民間各類劇曲中,唯一成型於台灣本土,並設為台灣戲劇的代表。 歌仔戲依其演出型態可概分為: 落地掃歌仔戲、野台歌仔戲、內台歌仔戲、廣播歌仔戲和電視歌仔戲。 表演風格分為:涵薀鄉土韻味的老歌仔,如蘭陽地區的「本地歌仔」;倍受亂彈、平劇等影響而展露大戲風貌的歌仔戲,如漢陽歌劇團;汲取電影、話劇等中心發展地方特色,充實文化活動內涵時,戲曲便很自然成為眾所矚目的文化焦點。 以歌仔戲為主,傀儡戲為輔的「台灣戲劇中心」,便在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與宜蘭縣政府共同催生下,應運而生。初期定名「台灣戲劇館」。 傀儡戲 由人操作戲偶表演的戲劇形式,中國古代即已盛行,其種類多,台灣則僅見懸絲傀儡一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