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論壇/廖曉佩】熱愛個人空間的芬蘭

橫越冰封的湖泊時,芬蘭同學提醒行走過程中每個人之間必須保持一段安全距離,大約1.5-2公尺之間,這正好也是芬蘭人覺得舒適安全的個人空間。
橫越冰封的湖泊時,芬蘭同學提醒行走過程中每個人之間必須保持一段安全距離,大約1.5-2公尺之間,這正好也是芬蘭人覺得舒適安全的個人空間。

作者為Aalto大學學生大使

兩年前,剛搬到芬蘭的那個秋天早晨,下著雨。走向公車站時,很納悶為何偌大的公車亭內只有兩個芬蘭人?其他人卻在公車亭外,有些撐傘,有些淋著雨。我依循著在臺灣的習慣,踏進公車亭躲雨。秋去冬來,每個公車亭依然有著類似的場景,即便下大雪也一樣。

在芬蘭,絕不會看到一大堆人擠在公車亭內。在臺灣,等車的人龍一個接一個。在芬蘭,沒有明顯的人龍,每個人之間的距離是雙手平舉不碰觸彼此的狀態。詢問芬蘭室友後,終於了解原因。原來,我逕自踏入公車亭內的舉動,其實侵擾芬蘭人的個人空間。

所謂的個人空間是指環繞一個人的實體空間,以此保持人跟人相處之間的實體距離。對芬蘭人來說,和陌生人之間至少保持1.5公尺以上的距離,否則會感到很不自在。這真的是地廣人稀的國家才能擁有的奢侈。旅居芬蘭一年後,我也拾起這個奢侈的習慣。去年暑假回到臺灣和朋友聚會。在咖啡店等著點餐時,同行的朋友站在離我大約50公分的距離。我開始渾身不自在,假裝對櫃檯的裝飾感興趣,藉機往後挪開距離,朋友接著往前一踏。整個對話過程,我不斷地藉機後退,她不斷地逼近。深刻地意識到芬蘭和臺灣的個人空間差距大約在三倍以上。

芬蘭熱愛個人空間的特點同樣滲入日常生活習性裡。舉例來說,不喜歡和陌生人一起搭電梯。一般公寓的電梯都不大,不可能跟陌生人保持1.5公尺以上的距離。所以,常常看到電梯只有一個人在搭乘。如果電梯已經有人,芬蘭人就會寧可等下一個電梯或者走樓梯。就算提著大包小包也寧可爬樓梯而不願擠電梯。我跟芬蘭室友說,在台北上下班的顛峰時間,大家都在擠電梯,人擠人。她瞪大眼睛拔尖音量:「你跟陌生人擠在一起?」她不可置信地程度像是我讓陌生人接觸到身體簡直天地不容。她追問:「你為什麼不等下一班電梯?」下一班也一樣很擠啊,這樣等下去,天天上班都要遲到。爬樓梯?台北到處高樓大廈,不像赫爾辛基高樓不多。

另一點則是肢體接觸。十月初,芬蘭總統拜訪美國白官。在對談過程時,美國總統川普伸手拍芬蘭總統的膝蓋,芬蘭總統一臉不悅,馬上抬手制止川普的碰觸。在交談時偶爾的肢體接觸以表示友好在某些國家很正常,但這對芬蘭人來說卻是非常不適宜,尤其是不熟識的對象。我跟芬蘭室友說,在臺灣碰觸到陌生人的手並不少見,尤其是在購物找錢時。芬蘭室友再次瞪大眼睛說:「你們碰觸彼此的手!」至於打招呼的習慣,芬蘭文化和臺灣相近,沒有肢體接觸,只有相當友好熟識的友人會在碰面和道別時擁抱彼此。

個人空間不只是實體距離也建立人際之間的心靈距離。芬蘭人極度不喜歡small talk(閒聊寒暄)。他們覺得這樣的寒暄沒有任何意義,跟鄰居之間也不熱衷於打交道。甚至準備出門時,如果聽到公寓門外有聲響,他們會等待鄰居離去後再出門,避免尷尬。芬蘭同學去國外交換一年後,受到當地文化影響,帶著對陌生人微笑的習慣回到芬蘭。結果,巴士站的芬蘭人一臉莫名其妙,甚至有點驚恐。她馬上意識到自己在芬蘭,避免跟陌生人有眼神交流。

芬蘭文化相較於亞洲來說似乎顯得冷漠,但芬蘭人尊重每個人都需要個人空間,不在乎淺薄的人際關係。對我來說,這樣的個人空間讓我如魚得水。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 >>> 投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