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論壇/曾志超】出口訂單數據透露的問題

financial stock market graph illustration ,concept of business investment and stock future  trading.
圖片來源:Getty image

作者為中華經濟與金融協會副秘書長

近日經濟部公布11月外銷訂單統計,數據持續惡化,已經連續13個月負成長。該統計與政府宣稱台灣經濟大好,甚至去年還吹噓台灣經濟是20年來最好的狀態,台商大舉回流,有極大的落差。

創金融海嘯以來最差的狀態

數字會說話,本文就從經濟部公布的最新外銷訂單統計,來看台灣出口的幾個問題:

首先,出口訂單全年負成長:台灣是以出口為導向的經濟體,出口為我國的出口命脈,然出口訂單整體數據實在令人憂心。累計1至11月與上年同期比較,1-11月外銷訂單4,407.7億美元,較上年同期減少276.7億美元或減5.9%。筆者查詢經濟部統計資料庫得知,這是1985年以來,僅次於2001年的-11.55%與2009年的-8.33%最糟的表現(以美元計價),而這二年都有重大的國際事件的衝擊,前者為網路泡沫化,後者則是受到全球金融海嘯的打擊。近年則是有美中貿易戰的影響,不過政府強調台灣是美中貿易戰的受惠者,既然是受益者,怎麼出口訂單卻是綠油油的?

其次,主要貨品與出口市場全面衰退:再由產業觀之,今年(1-11月)主要的出口類別都呈現負成長的態勢。科技產業中資訊通信類年成長率衰退2.8%;電子產品-3.7%;光學產品-8.3%。傳統產業哀鴻遍野,跌幅更超過一成,其中基本金屬-15.8%;機械最為嚴重達-18.4%;塑橡膠製品-10.2%;化學品也有-16.0%。

進一步由接單地區分析,主要訂單來源國累計1-11月數字也都呈現負成長,其中來自美國的訂單年成長率為-3.6%,而輸美的基本金屬類更衰退近二成(19.9%);中國大陸(包含香港)訂單也下滑近一成(-9.7%),幾乎各類別都表現不佳,資訊通信類年成長率-8.2%、電子產品-4.5%、光學產品-8.3%、塑橡膠製品-11.3%與化學品-20.8%;歐洲訂單則減少4.4%;政府力推新南向政策,東協市場訂單卻衰退最大,達-10.4%;日本也是惡化-5.0%。

第三,海外生產比居高不下且逐月惡化:台灣廠商取得外銷訂單未必都在台灣生產,許多訂單是在其他國家生產,經濟部就外銷廠商接自海外訂單在各主要國家(地區)之生產比率進行統計,也就是所謂的海外生產比。台灣早期海外生產比並不高,2002年以前都低於二成;之後就快速增加,2009年突破三成(42.31%);2010年超過五成(50.43%);2015年達到巔峰55.08%;之後略為下滑,不過仍超過五成的水準;今年卻呈現攀升的趨勢,9月達57.1%之譜,11月仍在55.9%的高峰。

其中以我國主力產品資訊通信類最為嚴重1-11月達91.8%;電機產品也有74.9%。這樣的結果頗讓人訝異,因為政府宣稱美中貿易戰,台灣獲得大量的轉單,卻在整體的海外訂單數據上,無法得到證實,甚至還比去年呈現小幅惡化的趨勢,海外生產比由2018年52.1%,2019年1-11月攀升至52.2%。

政府苦無良策。

更讓人憂心的是,對未來亦不甚樂觀。根據經濟部進行的外銷廠商調查,受查廠商針對12月份接單看法,預期接單將較11月份增加之廠商家數占18.5%,持平者占54.7%,而減少者占26.8%,按家數計算之動向指數為45.9;按接單金額計算之動向指數則為44.3,預期12月份整體外銷訂單金額將較11月份減少。易言之,這種訂單衰退的現象,不但全年轉正無望,短期內恐也將難以改善,還有可能超越2015年所創下連續16個月的負成長的慘烈紀錄。

為了改善外銷訂單低迷的問題,政府也提出「經濟部提振外銷因應對策」,主要可分為針對主要出口產品及地區之因應作法與提振主要貨品接單因應策略。前者,針對主要出口產品,規劃籌組商機開發團、參展團、於國際專業展展示具代表性產品、洽邀買主等拓銷作法,搭配爭取海外市場與新興市場,除持續深化新南向市場拓展外,亦積極協助廠商加強拓銷中東、非洲,以及中南美洲等新興市場;後者,不外鼓勵台商回台設廠、開發科技新技術與新應用、開發新興市場、協助產業轉型升級與提高產品附加價值。

經濟部所提出的對策,可謂是老調重彈毫無新意。對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高科技產業而言,原本就有相當的技術基礎,居全球供應鏈的重要角色,長年為國際大廠代工與其密切合作,可以因應市場趨勢快速調整,即使沒有政府的協助,也能持續發展。且在《資訊科技協定》(ITA)協助下,多數資通訊產品出口享有免稅的待遇,較沒有關稅問題。

反觀,對傳統產業而言,縱然歷任政府均提出強化其轉型升級與提高產品附加價值的口號,以提升傳統產業的國際競爭力。但是經過數十年的努力,成效仍相當有限,在國際競爭激烈的市場中,市占率逐漸萎縮。

加上,近年來國際區域整合趨勢中,台灣逐漸受到邊緣化,自由貿易協定的覆蓋率偏低約只有一成,遠不及競爭對手南韓的七成。還有新興的經貿整合我也被拒於門外,包含2018年12月30日生效《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占我對外貿易總額之24%;以及可望於明年生效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占我國貿易總量59%,台灣都無法加入,負面衝擊不是未來式,已是進行式。

台商為了生存被迫轉移生產據點,即使因為美中貿易戰關稅大增,而需移出中國大陸,以出口為主的傳產業者也不會優先選擇回台,而是轉往東南亞等國,讓海外生產比例難以降低。

政府應協助出口企業排除障礙

政府不斷宣傳台商回流政績,引用11月20日經濟部投資臺灣事務所數據,「投資台灣三大方案迄今已成功吸引292家廠商申請,投資台灣8,391億元,創造68,594個就業機會。」惟經查多數投資案都只是講講,已啟動的項目多屬既有的投資案,且大都是使用台灣的資金,真正海外回流的資金相當有限。無怪乎,從出口訂單數據完全無法看出台商回流的效應,國人也普遍無感經濟的成長。

為維護出口命脈,政府應積極協助企業排除國內外的障礙,而非提供最高1.5%的利息補貼、減稅等優惠措施,創造出虛幻的投資榮景,待煙火散去,台灣仍須回歸基本面。

本文以為,去除國內外的障礙,就算沒有任何獎勵措施,台商都會搶著回台投資。政府對外應盡速與主要貿易夥伴(如美國、日本與中國大陸等)洽商FTA,並設法加入CPTPP與RCEP,防範經貿邊緣化危機。另外,對內也需徹底解決五缺問題,創造優質的投資環境。

更多Yahoo論壇文章
傳統「家族接班」out!老總觀察:經驗無用時代,年輕人出線的優勢是什麼?
成大事者,臉皮要厚、心腸要黑…?
那些年,民進黨曾經力推的法案
蔡英文不夠好?但其他人沒得選
強暴犯就在路上,而你說那只是失言

今日推薦影音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 >>> 投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