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論壇/李奇嶽】救觀光!全球吹起『旅遊泡泡』!

林佳龍陳時中坐觀光巴士遊台北。圖/中央社
林佳龍陳時中坐觀光巴士遊台北。圖/中央社

作者為台北城市科技大學觀光系助理教授

2020年是全球旅遊業的重災年,根據聯合國世界旅遊組織的預估,受到新冠病毒疫情影響,預估今年國際觀光客人數將急遽減少,國際旅遊業將面臨有紀錄以來最嚴重的危機:今年的國際旅遊人數將減少58%至78%,國際旅客最多可能減少11億人,最多可能有1.2億人的生計將受到威脅。旅遊業出口收入的財務損失是7360億英鎊至9710億英鎊(約新台幣28兆至37兆元)。若以旅遊業之中的領頭羊,航空業來看,根據國際航空運輸協會(IATA)的最新估計,2020年,全球航空公司的收入預計將減少3140億美元(約新台幣9.5兆元)。

這些冰冷冷的數字或許讀起來沒感覺,但是因為疫情造成的觀光產業倒閉裁員潮正在悄悄地上演中,有著41年歷史的英國廉價航空公司弗萊比航空(Flybe)宣告破產。一家航空公司破產不僅影響自身,對全球產業鏈更是一次打擊。全球約有270萬個航空工作崗位正處於風雨飄搖中。而這些工作中的每一個都支持著旅行和旅遊產業鏈上的另外24個工作機會。這些是國際的例子,而台灣的狀況也是相當辛苦,今年來台旅客量比較去年可能會減少千萬人次,創20多年來最低紀錄,台灣觀光收益損失金額恐高達3734.5億元,經營外籍旅客來台的航空公司、旅行社、飯店、免稅店、遊覽車等相關業者,恐撐不下去。

由於疫情是在1月底開始,當月抵台旅客數還有81.3萬人次,但2月開始衰退至35.7萬人次,3月掉至7.8萬人,而4、5、6月每月只有數千人次。2020上半年來台旅客預計約126萬人,比去年同期大減472萬人,如果下半年疫情尚未解除,封境管制情況持續,即使下半年每個月到台旅客數都有上萬人,全年也不會到180萬,總計將較去年減少千萬人次以上,而每位旅客平均每人共消費3萬7345元,台灣觀光收益減損將高達3734.5億元,全年來台觀光收益僅剩約新台幣600億。

據觀光局統計,去年旅客數達1186.4萬人次,去年觀光收益達4430億元,兩相比較下台灣觀光市場將承受傷筋動骨之痛。

然政府在第一時間也出台許多方案來救觀光產業,從營運補貼到薪資補貼,觀光人才轉型培訓方案,紓困專案貸款,乃至七月一日上路的國內安心旅遊補助方案,刺激國內旅遊市場,到近期即將公布的觀光業紓困3.0方案,一共釋出了史上最高,上達百億規模的紓困振興方案,對觀光產業有起到一定的穩定效果,但是觀光產業業態非常多元,與觀光產業相關的就業人口有幾十萬人,肯定無法面面俱到,以最近上路的振興經濟三倍券來看,根據當年馬政府時期發放消費券的經驗來看,七成的消費多落於量販店零售業與餐館,消費落於觀光產業的比例會非常小。

國旅安心旅遊補助方案會是對於觀光市場有大幫助的方案,近期發現暑假期間台灣各大風景區的旅館飯店住房率大幅提升,價格也恢復到往年暑假水平,離島班機大客滿,航空公司與船公司不斷加開班次來服務旅客,國旅市場恢復快速,風景區的飯店、餐廳、小賣店都得到了國內旅遊客源,來客多為自由行旅客,旅行團甚少,其一是旅行團的招募上架需要較長作業時間,其二國人在台灣旅遊一年1.7億旅次,透過旅行社安排的大約只有2000萬旅次。

然而自由行的旅客看在都會區的飯店業者卻是看的到吃不到,因為國人旅遊習慣不會到大都市去進行國內旅遊行為,多是前往風景名勝區域,所以市區飯店,所以不難發現對比風景區旅館的生意,都會區的旅館冷清許多,許多都會區五星大飯店房價直直落,甚至直接關閉部分樓層,裁撤員工。而多家大型旅行社近期不斷傳出裁員減薪優退等等新聞,其中不乏資深老牌業者或上市櫃旅行社,他們過往的企業體質健全營運績效優良,但是無奈疫情延宕太久,至今仍未見到有解除邊境管制的曙光,所以企業為求自保與生存,降低人事開銷是不得不的作法,旅行業是勞力密集的專業技術服務行業,最重要的資產在於「人」,最大支出業在於人事成本,在這個艱難的時刻,要做出這樣的抉擇,任何一個企業主都是心如淌血,萬般無奈。

台灣近4000家旅行業,營業結構九成的業者靠的是台灣人出境遊的市場,剩下的一成是做入境旅遊與國內旅遊市場,然而國內旅遊天數短、金額低、毛利少,經濟規模不足以養活4000家旅行社的10萬從業人員,而國旅補助是採取小型旅行社35團,每團補助3萬元,這對於小型業者是足夠,甚至有些用不完。但是對於大型旅行社而言,補助額度雖有增加,但是仍然杯水車薪很快就用罄,這一點實在應該依照公司營業規模再另做分級補助制度。這也是為什麼在國旅補助起跑,國旅大爆發的現在,還會傳出大型旅行業者減薪裁員的消息,這不是他們體質差,不是他們不願意轉型做國旅,而是國旅市場的現況根本養不起這些大型業者。而從事入境旅遊業務的旅行業者,客源直接歸零,影響許多人的生計。這些都是需要另外再行解決的問題。

最近有一些疫情比較緩和的國家之間,開始推動雙方能互訪,免除強制隔離的邊境管制,這在專業術語上叫做「旅遊泡泡」,由於台灣的疫情控制得當,目前已經獲得許多國家的認可,像是關島及夏威夷由AIT協調歡迎台灣人前往旅遊,帛琉也是將台灣列入歡迎前往的行列,這幾個海島國家地區,疫情狀況穩定,如果能先開放讓國人前往旅遊返國後不需要強制隔離14天,這樣可以給航空公司還有旅行社有一個啟動生意的機會,交通部有意促成和疫情控制良好的國家合作,形成「旅遊泡泡圈」,但是境管與否的權責機關是衛福部,衛福部長陳時中也清楚表示:若要對旅遊開放,要先把商務泡泡做好,以確保防疫量能能撐得起來。他解釋,旅遊目前是歸類於非必要移動,所以旅遊泡泡時程會比較晚,目前重點在先全力做好「商業泡泡」。

所謂「商業泡泡」,意指短期商務客若來自中低感染風險、低感染風險的國家或地區,可有條件縮短檢疫時間至五天、七天。目前紐西蘭、澳洲、澳門、帛琉、斐濟、汶萊、越南、香港、泰國、蒙古、不丹、寮國、柬埔寨被列為低風險;南韓、日本、馬來西亞、新加坡與斯里蘭卡被列為中低風險。但是「商業泡泡」的生意量能是很小的,加上仍然會有五到七天的居家檢疫期,相信是有剛性需求的商務旅客才會出發,對觀光業而言這樣的量能是很小的。

若是邊境管制未解,與周邊國家洽談「旅遊泡泡」也就不會順利,也就推不動旅遊泡泡,目前已經有一些大型旅行社開始大量裁員,這樣下去恐怕大型旅行社的裁員潮會越演越烈。最後不只旅行社撐不住,連資本雄厚的航空公司也會撐不住,看不到旅遊泡泡,整個旅遊業變成旅遊泡沫。

至於政府可以如何援助呢?不外乎三個面向:

一是為航空公司與旅行社提供直接的財務支持,以彌補收入的減少,應對航空公司與旅行社因旅行限制面對的流動性危機,紓困2.02到六月底已有初步穩定住中小型旅行社的就業市場,但是對大型機構應該更加強力道,而紓困3.0目前尚在規劃中,也應該盡速上路,紓困規模應該在優於紓困2.0。

這一點有一些人認為為何獨厚政府旅遊業者,理由很簡單,因為旅遊業是奉政府規定停止出接團,當然應該要予以協助,就像是如果政府規定你不准上班工作,應該要協助維持正常生活,我們周遭的國家如日本韓國等對觀光業也是大力資助協助度過難關,以我公司在東京的旅館為例,業已收到日本政府日幣200萬元的補助金。

二是由政府或中央銀行向航空公司及旅行業或不願為當下民航業及旅行業提供借貸的商業銀行提供貸款、貸款擔保和公司債券市場支持,這一點政府與銀行體系真的要在加油,不管是在核貸的簡便審查以及貸款年限都應放寬,我在台灣與日本的企業皆有申辦相關紓困貸款,資本額1000萬日幣的日本旅館管理公司,日本政府提供的是3000萬日幣,10年的超低利貸款,10年的利率都是大約每年1%且前半年是免繳本利攤還,台灣的旅館管理公司資本額9000萬台幣,審查額度僅600萬台幣,五年攤還,利率額度,兩相比較真得遠輸日本。

三是減免稅收。這一點還沒看到政府有相關規劃,僅有宣布政府的紓困補助是免稅,但是現在正處於繳稅時節,許多企業在沒有收入的狀況下,還有稅單要支出,也真的是辛苦。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 >>> 投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