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論壇/陳清河】劇場表演與影視表演

Actors Rehearsing On Stage
圖片來源:Getty image

作者為世新大學副校長

前言

世新大學已經確定,將於明年由廣播電視電影系提出影視表演學位學程的申請,提供有意朝表演工作的年輕學子,有另一學習的舞台。目前,臺藝大的表演藝術學院、北藝大戲劇學系、台師大表演藝術學士學位學程、臺大藝術學群的表演藝術、南藝大表演藝術學程、臺灣戲曲學院京劇學系,以及有些技術學院、設計學院有關的學校,都涉及表演專業的人才培育。

劇場表演與影視表演的差異

當下表演藝術的型式,包含音樂、舞蹈、戲劇等各種元素;但表演的平台愈來愈趨於多元與跨界。諸如廣播、電視、電影甚至是魔術、馬戲團或虛擬實境的動畫與遊戲場域等,舉凡以靜態或動態肢體表演乃至聲音表演的呈現,都可納入其中。前述這些大學基於設置方向的需求,大多是融合該校的舞蹈、音樂、藝術或戲劇,所設置的劇場型表演人才培育平台。但是,針對影視或聲音取向的表演人才培育,則仍有開拓的空間。

於此,嘗試將劇場表演與影視表演的差異做一簡述。劇場表演的型式,主要係指傳統的戲劇在有限的劇場空間中的表演,觀眾大多在固定的位置上,以有距離的角度與固定的視角欣賞表演者的肢體與聲音表達,並融合於音樂、舞蹈與舞台設計的演出;因此,表演者的臉部表情、肢體動作、聲音型式,以及互動模式必然需要不時考慮到觀賞者的共鳴。

反觀影視的表演,觀眾所看到的戲劇訊息,皆係由導演指導的攝影機調度與演員調度,所建構構圖空間與上下鏡頭文本的表演型式。簡言之,影視導演可以透過畫面的大小、角度、光線,甚至結合剪接、聲音、美術的元素,導引觀眾按導演事前規劃的想像,指導表演者對戲劇的演繹。

由影視延伸的聲音表演

除了廣播劇或話劇之外,聲音的工具無論在劇場表演與影視表演,都扮演著輔助的角色,也因此,聲音在戲劇中的重要性確有提升的必要。1927年10月6日,華納兄弟公司出品的爵士歌手(The Jazz Singer)之前的默片時代,曾經塑造了卓別林(Charlie Chaplin)式的表演型式;當電影開始進入有了有聲音的時代,過往誇張肢體與表情的表演,開始受到極大的改變。

默片時代的電影,曾經出現現代人較難以想像的行業,乃俗稱的電影辯士與伴奏樂隊。這兩種行業都是在默片播映時扮演營造聲音的功能,以協助當年不識字的民眾,因為無法理解字幕對劇情的詮釋而產生,也許可以比擬當下專門為外片配音的聲音演員或音效工作者。有些差異的是,當年的電影辯士經常一人要詮釋多位演員的聲音,有趣的是為了配合電影即時播映,電影辯士同步的旁白或簡單音效,如有些誤差就得仰賴伴奏樂隊加以掩飾。

聲音的元素有三種,語音獨白、旁白、對白,以及音樂或音效的構成。如今的數位模擬工具或電腦程式,對於音樂與音效的製作與發想空間,確實有甚大的延伸功能,但這些工具對於演員的聲音表演仍難以替代,充其量僅限於音色的調整與輔助或是精確的剪輯。正基於影視的呈現主體,除了演員的肢體、面部表情以及走路體態去創造主體人物性格之外,聲音的延伸表演型式自然不可忽視,許多聲音的表演仍是數位技術較難替代的一環。

影視導演對聲音表現的詮釋

如前所述,影視導演與劇場導演對於演員在聲音的表演過程,確有情境上的差異。劇場表演大多是「全演員」的訓練,劇場演員須即時在舞台與觀眾的共鳴密切結合,因此在外型、肢體、聲音與表情的各項要求,演出過程確有較完整自我發揮的空間。但是,影視演員因另需配合構圖、運動、剪輯、燈光與劇情的綜合元素,所以整體表演過程,必須聽命於以導演為中心的調度;較貼切的形容是,僅屬「半演員」的揮灑狀態。

導演與表演的關係等同於教練與球員的對照,兩者之間的互動經常處於幕後與幕前的角色,其中影視導演對演員在聲音與肢體表演的溝通模式,確有許多微妙之處。更準確的說法是,乃導演除了調度演員的出入鏡,並掌握演員如何適切塑造劇本人物角色,因此影視導演在劇本的文字想像中,較易於給予演員有明確肢體表演的指導。但是,導演處理聲音的複雜因素必須有更多元的考量,理由是導演除了須顧及演員在話語的默契之外,還須顧及後製過程如何加入適當的音樂與音效,來強化劇情呈現的不足。

結語

總結而言,無論是劇場表演與影視表演的形式,基於配合呈現平台的差異,宜針對觀賞情境與導演角色的因素,去思考後續表演人才培育,必須予以分流的需求。

更多Yahoo論壇文章
小七為何敢賣和星巴克一樣貴的咖啡?竟因全家攻破「桂綸鎂障礙」
「反送中」成為台灣藍綠總統初選的「台灣共識」
「林志玲『終於』結婚了!」台灣的「單身歧視」,究竟有多嚴重?
又是斷訊!NCC乾脆放棄治療?
蔡英文贏得初選後的政治對手?

今日娛樂推薦影音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 >>> 投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