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論壇/魏惠娟、王梅】追求夢想!或是成為鹹魚?

Middle age senior grey-haired business man wearing glasses talking on smartphone scared in shock with a surprise face, afraid and excited with fear expression
圖片來源:Getty image

作者魏惠娟為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學系教授

王梅為資深新聞工作者

第三人生是追夢的階段,「做人如果沒有夢想, 跟鹹魚有什麼分別?」

這是二〇〇一年著名港星周星馳在電影《少林足球》中的一句經典臺詞,成為人生最佳註解。

由嬰兒潮主導的第三軍團, 勢必會比傳統上一代要求更多的追夢方法。不過,很抱歉,關於如何追夢這件事,從來就沒有使用說明書,你必須靠著自我摸索、不停試探,再加上一些想像、創意,努力找出一條追夢之路。

「鹹魚」在廣東話的意思是行屍走肉;「夢想」代表一種靈魂深處的熱力,可以讓人產生源源不絕的動力,是讓你每天起床都迫不及待地想去完成的事。一個人如果沒有夢想在內心召喚著你,整日混吃等死,不知道該如何度過從白天到黑夜的時光,就如同一個沒有靈魂的軀體,那就真的跟行屍走肉的鹹魚差不多了。

高年級生也能追夢

社會教育學者常會以馬斯洛於一九四三年提出的「需求層次論」來檢視成人的心理發展需求,包括生理、安全和安全感、社會、尊重以及自我實現的五個需求,愈往上發展,需求層次愈高,前面四項需求都能滿足之後,最高層次的需求才能相繼產生。成人發展到了老年期自然也不例外,也是不脫離這五個需求,可惜的是,絕大多數人對於老年的想像或要求,大都只停留在底部的生理與安全, 或者至多達到社會層次,更高等的尊重與自我實現總是被忽略。

根據柯佛林博士(Joseph F. Coughlin)領導的麻省理工學院年齡實驗室(MIT AgeLab)研究發現,一般人在描述職涯結束後的退休生活,若是被詢問「個人退休目標」, 大多簡要回答:「有錢吃飯。」嗯, 然後呢?「讓身體健康。」嗯, 再然後呢?「想休息放鬆一下。」嗯, 再接下來呢?「呃呃呃……不知道!」

柯佛林博士指出,很多退休族雖然身處在人生最精采的第三階段,但在前一天晚上睡覺時,往往「不曉得明天太陽升起後有什麼在等著自己,也不曉得自己要做什麼」。換言之,延長的晚年健康歲月仍是一片未知的開闊領域,沒有清楚的指標可以告知你:前方的人生路途該怎麼走?追夢的方向該何去何從?

夢想不是某些人的專屬品,年輕人有夢想,上班族有夢想,販夫走卒有夢想, 身染疾病的人也有夢想。我們在這裡談論的是越過中年分水嶺、進入下半場人生的高年級族群的夢想。

近來流行以「高年級」稱呼六十歲以上的高齡族群,源自於二〇一五年叫好又叫座的電影《高年級實習生》(The Intern)。由年過七十歲的勞勃‧狄尼諾(Robert Anthony De Niro Jr.)飾演的班‧惠塔克(Ben Whittaker),從職場退休多年,因老伴已過世,過著獨居生活,他每天早上到公園打太極拳,偶爾和老朋友敘舊,也經常出國旅行,但每次旅行回來都有強烈的失落感,「除了到處遊山玩水,難道人生就這樣了嗎?」直到班‧惠塔克決定重返職場,應徵一家網路行銷公司老闆的實習助理,因為他老練的經驗和成熟穩重的工作態度,廣泛得到同事的愛戴與老闆的賞識,也讓他找回自我價值。

我們在成人教育的課堂上,經常有同學拿這部電影當作話題,這是一部很好的正面教材。當實習生或許未必是班‧惠塔克的夢想,但是能夠幫助別人,並能發揮影響力,足以讓他產生一股強大的驅動力。

下半場人生正是夢想的起跑點

「退休」這兩個字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才被創造出來,過去的人們幾乎都是一輩子工作到死,壓根兒沒有退休的概念,但當時人類的平均壽命不如現在長壽,一般若是活到五十、六十歲,就算很高齡了。現在的高年級生到了五十、六十歲,大多已漸漸擺脫必須教養小孩、償還貸款的壓力,正要展開第三人生,甚至有不少人年過七十、八十歲,依舊健康良好、耳聰目明,在各種場域表現得非常活躍,而且因為具有豐富的社會經驗與生活歷練,這一階段的人生應該更能好好大展一番身手,為了實現下半場的夢想而衝刺。

但也常常聽到周圍許多走過中年的高年級生感嘆,好像人生並不怎麼費力, 怎麼一下子就來到五十、六十歲?你都還很清楚記得三十歲的時候做過哪些事;四十歲的時候去過哪些地方;到了五十歲,卻開始徬徨無著,那些曾經有過的雄心壯志呢?然後就跳進了六十歲,一旦領了退休金,進入七老八十,似乎只能等著人生停擺?

沒錯,我們並未把自己置身事外,包括我自己在內,此時此刻也正身處在這個關口,在撰寫這本書的同時,外在大環境正在經歷一場「退休革命」,由於我們是具有學術專業背景的成人教育工作者,我們可以理直氣壯地大聲說出來:「我們正是這場革命背後的推手!」

在成人教育領域,我們幾乎不說「老人」,而是說「樂齡」,因為一般對「老人」大都帶著一種貶抑的觀感,「樂齡」則是一種中性的用語。但直到今天,很多媒體報導年過五十歲的人,還是免不了將之形容為「半百老翁」或「半百老嫗」, 這樣的稱呼頗讓我們這群高年級生很不舒服,這樣的字眼充滿嘲諷、貶損,講白了,就是一種年齡歧視。

過去的人把退休的定義解釋得太狹隘:退休什麼事都不做等著變成鹹魚。想像一下,滿街都是鹹魚,那幅畫面真是有些可笑的。在今天,我們對於退休或下半場人生的註解:夢想的起跑點。每個人到了這個階段,手中都應該有一張類似電影《一路玩到掛》的夢想清單, 英文叫做“Bucket List”。如果你手上還沒有這張清單,或者不知道該怎樣填滿,請跟著我們走,不只告訴你潮流觀念,也傳授你追夢方法,讓你不會變鹹魚。

內文節錄自《樂齡的幸福課:設計你的下半場人生》

作者:魏惠娟、王梅

出版社:四塊玉文創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 >>> 投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