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史料現 黃金運台謎團終解

醫生作家吳興鏞繼2007年撰寫「黃金檔案」,首度藉由父親留下的40多本日記,揭開國共內戰期間,傳說中的黃金運台部分拼圖後;再接再厲,以最新史料,釐清傳說中的重重迷霧,終於完成新書「黃金往事-黃金檔案最終章」,為當年這筆穩定台灣江山、奠定兩岸分治的關鍵黃金,還原最後的歷史拼圖。 ◎黃金往事 3大發現 台灣已故鋼鐵大老吳嵩慶之子、美國醫學博士吳興鏞,在1996年、父親過世5年後,才發現父親留下了40幾本日記,裡頭紀錄了父親生前絕口不提的天大機密:在國共內戰時期,身任聯勤總部財務署長的父親,曾經掌管近百萬兩黃金及數千萬銀圓的秘密軍費。不過知名作家李敖卻在他所寫的「蔣介石研究」這本書裡提到,當時的財務署長吳嵩慶把國庫全部的黃金92萬兩統統拿走了。由此展開了吳興鏞追尋黃金真相的決心。 2006年,南京二檔館開始將一些資料交給人民日報公布,這時,吳興鏞擔心他再不動筆,這段黃金史不知道會被中共寫成甚麼樣子,因此決定先以父親的日記為本,加上當時公開的資料,於2007年寫成「黃金檔案」這本書。此後,到了2009年,吳興鏞又以新公布的史料,包括蔣介石日記、以及國史館提供的歷史原件為佐證,在大陸出版「黃金秘檔」簡體版。2011年,完成「黃金秘檔」紀錄片。今年,他更加上南京二檔館出版的「中央銀行史料:1928年〜1949年」上下兩冊,以及從父親日記裡翻出來的新史料,完整釐清這段國共內戰黃金運台的種種傳說與重重迷霧,寫成「黃金往事-黃金檔案最終章」,還原這筆穩定台灣江山、奠定兩岸分治的關鍵黃金,最後的歷史拼圖。 吳興鏞指出,在「黃金往事」這本書中,至少有3點,是過去沒有的新發現,他說:『(原音)最不同的是這個黃金的量,黃金量最初都以為是在上海的國庫有多少兩黃金,都到了台灣,其實不是這個樣子。還有第二點呢,就是黃金的主要來源,以前不知道是蔣夫人在白宮裡面跟羅斯福總統敲定的,用2.2億美金買黃金,所以這個是比較新的發現。那麼還有重要的一點,就是美國的黃金628萬兩,是最後99.4%都運到中國,所以這個是在寫第二本書的時候還沒有確定,到第三本書,現在的這個書的時候,我們可以確定。』 ◎黃金不來 物價騰飛 根據相關史料,在1941年12月珍珠港事變後不到1個月,中國就向華府提出5億美元的貸款,以應抗戰急需;而美國國會也迅速在1942年2月,就通過這項借款。其後蔣夫人於1943年6月訪問美國,在白宮與羅斯福總統敲定,要用5億美元中的2.2億美元購買大約628萬兩的黃金,以控制中國大陸日趨嚴重的通貨膨脹;沒想到,這筆借款卻遭到當時美國財政部的百般刁難,直到1945年1月,抗戰即將結束,才運來17萬兩黃金,距離中華民國政府想要購買的628萬兩黃金,連尾數都不到。 雖然之後在中央銀行1947年的史料及美國國務院1948年的「中美關係白皮書」,都證實美國終於在1945年到1946年3月間,將剩下的600多萬兩黃金運到中國。但在抗戰後期,美軍駐華人數近10萬,1名美軍的生活費用卻相當於500名中國士兵的支出;這還不包括中國政府從1942年到1944年間,為美軍支出的巨大修築費用,包括宿舍、機場、道路等等。根據統計,僅僅這些駐華美軍每月的開銷,就從1944年11月的10億法幣增加到1945年5月的200億。而在1944年底,全中國的法幣發行量還不到2千億;到1945年,美軍的開支竟然佔了當年法幣發行額的一半。 如此龐大的開銷,讓國府原來寄望能在1942年從美國借來600多萬兩黃金,壓低抗戰以來大約15倍的通貨膨脹;但是黃金遲遲不來,美軍的支出又使得法幣發行額暴增,導致1945年黃金終於運到中國時,通貨膨脹已如出閘猛虎,一發不可收拾,飛升到2,200倍。根據中央銀行史料記載,在600多萬兩美國黃金運到中國前,國府已經墊付美軍支出高達52億美元;即使因為匯率差異,以五分之一計算,也達10億多美元,相當於3千萬兩黃金。姍姍來遲的美國黃金,只能算歸還中國政府為美軍墊付的5%費用! 為了迅速穩定法幣,美國黃金一到,當時的行政院長宋子文就立刻在1年間,拋售掉353萬兩黃金,結果反而造成黃金搶購風潮,引發市場更大的不安,連帶引起老百姓極大的不滿。吳興鏞說:『(原音)購買美國黃金,主要的目的是制止通貨膨脹,所以宋子文依照原來的目的,是需要賣掉黃金。但是賣的方式可能不對,他應該讓一些公正的人來主持這些事情,怎麼樣子好好利用這筆黃金,但是沒有,就讓中央銀行隨便去賣。結果只讓少數人得利了,因為只有內部的人、有錢的人,才能夠去買黃金,買了以後,馬上就賺了大筆錢,因為法幣還在繼續貶值,所以這個就是變成黃金風潮。所以黃金反而製造出人民對於這些孔宋家族的壞的印象,讓中國老百姓對於蔣政權更不滿意,造成中國人民對國民政府的不滿與壞的印象。』 ◎密運黃金 布局台灣 為了穩定金融秩序,1948年8月,剛就任總統的蔣介石下令凍結物價,發行金圓券,強迫收兌民間持有的黃金、外匯,並派出蔣經國打老虎。結果,不到3個月,雖然收回黃金184萬兩,但打老虎碰到孔宋家族,只能痛哭謝幕,金圓券立即貶值,社會動盪、民不聊生,國民政府也搖搖欲墜。 眼見時局飄搖,蔣總統於11月間,密令黃金運台。 1948年12月1日深夜,從上海中國銀行的地下倉庫,也就是當年國民政府中央銀行的國庫裡,運出了200萬兩黃金;由海關緝私艦海星號,在12月4日運抵基隆;再由火車於5日凌晨運抵台北車站;接著由卡車裝運到台灣銀行入庫。 但是,消息迅速走漏,引爆上海市民擠兌黃金慘案,於是從老百姓兌來的184萬兩黃金,又被兌回83萬兩,餘101萬兩。 根據央行史料,當時國庫裡的黃金只剩下宋子文拋售後的美國黃金275萬兩,及金圓券兌來的民間黃金101萬兩,加上戰後國庫所餘的少量黃金,總計400多萬兩。12月初搬去台灣的黃金,正好是上海國庫的一半。 許多人質疑蔣介石有何資格把黃金搬到台灣來?吳興鏞認為,當然有資格。他說:『(原音)台灣是中華民國的一省嘛!為什麼不能改變儲存地點呢?這個並不是說偷運不偷運嘛,這個政權、一個政權想要把黃金的準備金、國幣準備金換個地方放,有甚麼錯?沒有錯!在歷史上沒有錯的。沒有說是合法不合法的問題,是吧!』 黃金擠兌慘案發生後,黃金運台的行動並未中止。趕在下野前,蔣總統又令當時的央行總裁俞鴻鈞,再度派遣海星艦,從上海搬了57萬兩黃金,於1949年1月5日送抵廈門中央銀行分行;不久,海關巡邏艦再從廣州運了33萬兩黃金到廈門。總計運抵廈門90萬兩黃金,但進一步清點後,卻意外多出9萬兩。 ◎忍辱負重 民脂民膏 1949年1月21日,蔣總統下野。第二天,新任央行總裁劉攻芸上任,不到1個星期又拋售掉黃金27萬兩。此時俞鴻鈞給蔣介石的密電顯示,國庫黃金只剩82萬兩。 2月7日,央行再運12萬兩黃金,由中國航空公司專機運抵台北。 2月8日、9日,蔣介石又命專機駕駛衣復恩等共開出7、8架飛機,由上海空運40多萬兩黃金到台灣。 2月10日,蔣介石在日記裡寫下:「人民脂膏不能不設法保存。」 到底蔣介石保存了多少人民脂膏? 從國史館解密的原件可見,中央銀行在1948年到50年記錄的黃金收入量:第一批是1948年12月海星號運台的200萬兩;第二批是1949年2月7日到9日空運的55萬兩;第三批是1949年5月中下旬,上海淪陷前夕,登陸艇運的19萬兩;最後2批則是美國運回的20萬兩,總計297萬兩。 央行沒有記載的是運到廈門的99萬兩黃金,因為這筆黃金已經撥入財務署作為「預支軍費」。從國史館解密的文件中就可以發現,央行總裁俞鴻鈞於1950年6月2日呈給復職的蔣總統簽呈:「有滬、穗各地運廈門部分,計純金78萬兩」,「尹仲容與台灣經濟的重建」這本書也記載:「上海、廣州各地運到廈門的黃金為78萬兩,在廈門已直接撥付聯勤總部財務署70萬兩,及運往蘭州、貴陽支付軍政費8萬兩。」另外沒有列入紀錄的近20萬兩黃金,推測可能歸入秘密軍費。 總計因為內戰,先後搬到台灣及廈門的黃金數近400萬兩。 ◎黃金流言 以史明鏡 許多大陸人因此認為,就是因為蔣介石把國庫都搬空了,才讓大陸一窮二白;李敖甚至直指蔣介石是「用全中國的錢,建設了中國的一個省,等於是劫貧濟富,耽誤了大陸的發展。」 吳興鏞認為,這都是胡說八道。他說:『(原音)這個黃金主要是蔣夫人訪問白宮來的。我不是去找這個檔案的話,我怎麼會想像跟蔣夫人有關係?是吧?那麼她爭取來的。而且那個時候一共是628萬兩,這個地方宋子文就賣掉了差不多350多萬兩。那麼金圓券全部兌回來的黃金只有101萬兩,你看,他才拿回賣出去的黃金不到三分之一。所以很多大陸的朋友就講,你們把黃金都拿走了!我們所以大陸窮得這個樣子!其實呢這個都是胡說八道的話,都禁不起考驗的。』 吳興鏞指出,從幾件事情就可以看出,國民政府從民間搜刮黃金的本事,遠遠不如人民政府:1950年到52年,人民政府要「資本家」拿出黃金換人民幣,僅溫州地區就收進黃金9,625兩;再根據「浙江金融史」記載,從1966年8月到10月底,文革動亂中,杭州市共收兌黃金660斤,相當於1萬多兩;幾乎同時,寧波1個多月就收兌了黃金632斤,將近1萬兩;另外,從「新中國50年統計資料彙編」當中,也發現到1952年,大陸的黃金儲備已達500萬盎司,而且大部分都是通過民間兌換得來。顯示蔣介石不僅沒有將大陸民間掏空,中共甚至堪稱史上最會抄家的政權。 此外,從美國買回來的黃金,幾乎都是純度高達99.9%的赤金,並且多半是金磚或金條,市場接受度高,容易賣;但用金圓券從民間兌回來的黃金,多半是低純度的K金或飾金,不好賣。因此現存台北國庫裡,還有100多萬兩從大陸運來的黃金,就是以金圓券兌回來的民間黃金居多。 吳興鏞指出,留在廈門的黃金最後並沒有完全留在大陸使用,至少有30萬兩在解放軍威脅到福建沿海時,運到台灣。 中央銀行黃金收付報告檔案中也記載,運來的黃金當中,用在大陸的軍政費是61萬兩;而用在台灣的軍費,僅僅1950年就高達81萬兩;其它轉由台灣銀行賣到民間的黃金是153萬兩,庫存黃金則是100多萬兩。 這些從大陸搬來的黃金,總算讓台灣撐到了韓戰爆發、等到了美援;也在國民政府退守台灣初期,做為新台幣發行準備金、對外購買糧食、軍火,穩定了台灣經濟、軍心與民心。 在「黃金往事」這本書裡,作者吳興鏞用史料證明他的父親沒有拿國庫裡的一毛錢,也澄清許多跟國府黃金有關的流言;最重要的是,釐清在內戰時期,國府用金圓券兌來的民脂民膏,如今大部分仍放在台北國庫裡。希望有一天,這筆用當年許多老百姓身家性命換來的血汗錢,在保住中華民國一線命脈之後,還能進一步看到如今在台灣蓬勃發展、得來不易的民主自由,逐漸影響大陸未來的發展,讓大陸的民眾也能因此受益。如此,取之於民,用之於民,也才不枉負了這筆民脂民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