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少14所大專 24萬多學生 學校自救 外語學群跨界學習夯

台灣少子化影響高等教育有多嚴重?根據教育部統計112學年度大專院校有1,094,829學生人數,相較於103學年度的1,339,849學生數,10年間在學人數遽降了24萬5000名學生,大學院校數也從103學年度的159所減至112學年度的145所,10年少了14所。許多私立學校因少子化衝擊及經營問題面臨退場,甚至出現學校比學生還要早畢業的窘境。

少子化也導致招生名額縮減,高中畢業生在選擇未來科系時,不僅要選擇一個穩定的大學,更想知道科系的未來出路如何,也想選擇一個不會被淘汰的科系。因此,即使是穩定經營的公私立大學,也逐漸顯露出科系招生的差別,熱門科系滿招,前景堪慮的科系面臨招生不足而減招。在這個趨勢下,加上AI人工智慧的強勢崛起,外國語文相關學系首當其衝,擔心被淘汰。

外語學群面臨的衝擊,主要來自於兩大社會氛圍。其一是「偏見氛圍」,這是受到政府推動的「雙語教育」的後遺症,社會普遍認為英文只是一種「工具」的偏見,高中生在經過國、高中6年的英語教育,甚至追溯至國小6年、幼兒園3年的英語學習歷程,會認為英語能力已經很好了,能與外國人溝通、能閱讀外文書籍,所以大學選科系的時候,就不應該選擇外語學群。工具性的思維加上科技的發展,當前有AI可以翻譯,手機也有翻譯APP,更加使得社會上瀰漫著確信學習外語是不智之舉的氛圍。其二是「就業氛圍」,就曾經有某人力銀行分析外語學院畢業生面臨的就業挑戰,受到雙語教育與AI快速發展的影響,如果沒有其他專長,很容易就被取代。日前也有另一家人力銀行邀請社會大眾用「過來人」身分,檢測未來十年最可能消失的科系,其中外國語文相關學系落在危險區。對此,輔仁大學外語學院院長劉紀雯教授則認為「過來人的憂慮是現在學子的警訊,同時也是契機」。外語學習應是一輩子的功課和興趣,需要和生活、專業與社會脈動結合;而AI缺乏的,就是對脈絡的瞭解。因此,外語人才應學習運用語言跨文化與跨領域,在不同脈絡之下運用多種語言溝通。

Google DeepMind傑出科學家紀懷新博士來台演講時,就指出語言最重要的是幫助我們溝通和認知,認知才會發展出推算的能力,發展更成熟的推理能力。他接受台灣的Podcaster訪談,在談到關於「下一個最熱門的程式語言是英文」的論題,紀懷新認為過去COBOL程式語言的發明,就是希望將會「自然語言」的人直接變成程式設計師(programmer),而現在由於大型語言模型(LLM)的崛起使得這個期待變成可能。因為未來的程式設計就是一個指令(instruction)的表現,指令是從自然語言而形成,指令的正確性才是機器是否跟從的核心技術。

紀懷新的見解預示了成為程式設計師一個新的學習路徑!在AI、ChatGPT這類基於LLM深度學習的自然語言處理模型,就是要讓電腦能理解、並且成為使用人類語言的工具。因此,人類在駕馭科技時只要使用自然語言,並不一定要從程式語言作為唯一路徑,換言之,未來的程式設計師的語言能力,除了coding language,最重要的就是人類的「自然語言」,而且不只是要會用,還要能活用。這個新學習路徑將會改變外語只是「工具」的「偏見氛圍」,進而顛覆傳統認為讀大學應選基礎學科,謬視英語或外國語文僅為獲得知識的基礎工具。

他說,多元化及跨領域是未來人才的趨勢,但是當前輕視自然語言的「偏見氛圍」,恐怕不是孩子建立跨域深度學習的最佳路徑。相反地,透過活用自然語言所建立起來的「認知與解決問題能力」、「思考判斷與溝通能力」,才是未來能夠運用AI科技的深厚基礎。

面對挑戰,輔仁大學外語學院今年新成立的「國際溝通與科技創新學士學位學程」是全國首創從「外國語文」跨域「科技」的新學系,而這樣的思維正吻合了大型語言模型(LLM)的科技發展趨勢!培養能夠靈活運用的外國語言(英、法、西、日、義)的自然語言使用能力(對話、溝通、思考、表達、跨文化認知)為基礎,加上數據分析、程式設計、AI應用的科技創新技能,同時結合輔大外語學院自創的七大跨領域學分學程,文創、商務、外交、國際醫療、財法翻譯、華語教學、拉丁文等專業溝通領域,協助學生拓展第二專長。這樣就使得學生在大學階段具備高階外語溝通能力、科技應用、專業領域三大專長。

「國際溝通與科技創新學士學位學程」或許是外國語文學系嘗試沿著科技發展的趨勢,以跨領域、跨文化發展出扭轉外語科系困境的盪劍式,也或許這將會改變社會上普遍認知的「學外文無用論」。台灣現行將「學習與生活切開」的教育方式,是不可能建立起良好的「學習環境」讓學生具有活用語言的能力。倘若我們繼續忽視活用自然語言學習的重要性,導致只能部分、有限地使用外國語文,也許在很快的將來,將會被AI、ChatGPT這類以大型語言模型(LLM)為基礎的新科技所淘汰!

【延伸閱讀】

讀外語科系沒有未來?精誠捐輔大AI圖數據帳號 打造外語人才數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