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8新課綱推動國際教育培養全球公民 教育部辦理首屆全國教育行政人員國際教育2.0培力營

【記者王至成/台北報導】為讓明年初即將上路的「中小學國際教育白皮書2.0」(以下簡稱國際教育2.0政策)順利推動,教育部於9月24日啟動首屆「教育行政人員國際教育2.0 培力營」。培力營活動由教育部與台北市教育局合辦,將於9月24日、27日及10月2-3日分三階段舉辦,計有來自全國各級教育行政主管機關及其國際教育任務學校80名教育行政人員共同參加。
國際化是全球發展大趨勢,臺灣更是身處這一波波國際化的風頭浪尖。臺灣高等教育過去十年來在國際化方面有長足進展,來臺灣的境外生人數從2008年的3萬3千582人,到2018年的12萬6千997人,成長了3.8倍。為了推展國際化,教育部1992年開始參與APEC,1993年開始參與UMAP,2003年開始推動台灣研究講座計畫,2006年更正式成立「高等教育國際合作基金會」,以常設性專業組織有系統地協助各大學校院推展國際交流與合作。
不只高等教育,近幾年我國中小學教育國際化也開始跨步向前,高級中等學校境外生人數從2009年的751人,到2018年的4千302人,成長了5.7倍。國教署推動SIEP、高中職國際教育旅行、雙語實驗課程、沉浸式英語計畫等,都受到基層學校教師、家長及學生的熱烈迴響。
教育部政務次長范巽綠在開幕致詞時表示,國際教育2.0建立在2019新課綱理念及架構之上,目的是讓學習者理解在彼此緊密連結的地球村中,學習處理社會的多元性,與他人(包含其他國家的人)建立適切的合作模式與人際關係。透過培育學習者在堅定自我文化價值的同時,又能發展出尊重欣賞多元文化的能力。
范次長強調,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的「自發、互動、共好」理念並不限於本國疆界之內,培養學生的國際素養,就是把這樣的理念延伸到國際。因此,國際教育2.0除了持續推展教育國際交流與合作外,並在課程與國際交流活動上,連結聯合國全球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讓學生實際從「經濟成長」、「社會進步」與「環境保護」三大面向的學習,培養既具備國家認同,又有國際理解、國際素養與國際競爭力的國際化人才,激發全球永續發展的觀察力與反思力,善盡身為全球公民的責任。
范次長提出未來教育主管機關三個具體的努力目標:第一,建立海內外連結窗口。第二,設立專責團隊及人力。第三,系統化推動國際教育。她期勉參與培訓的教育行政人員都能成為推動新政策的尖兵。
國際教育2.0培力營課程共28小時,包括理論講座、實務演練、座談以及輔導四大類型課程。為使學員除了國際相關專業知識外,也能熟悉國際文教工作的技能,主辦單位安排了三個實務演練課程。「國際禮儀與演練」敦聘外交部朱玉鳳大使授課。朱大使除了講解最正統的外交禮儀,並安排所有學員盛裝參加西式餐會,讓學員親身體會國際禮儀場景及用餐禮儀。「國際文教實務與演練」由教育部資深駐外人員、現任中小學教育國際化專案辦公室執行秘書邱玉蟾授課。邱執秘傳授如何組織國際事務團隊、接待外賓、海外參訪,以及英文簡報製作,讓學員們實際製作並練習以英文做簡報。「跨文化溝通與演練」由美國Fulbright Taiwan前執行長李沃奇(Dr. William Vocke)授課,他將介紹歐美主流社會溝通的技巧。在演練方面,為了讓學員瞭解東南亞國家的溝通禮儀,屆時特別商請我國在海外設有臺灣教育中心的三所大學: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國立中山大學、亞洲大學到場設攤展示泰國、菲律賓、印尼的文化特色,並邀請來自三國的國際學生與學員進行實際互動。
培力營課程另一個貼心給力的安排是,邀請了9位在國際化方面有相當經驗的專家學者,擔任本次培力營的實務導師,負責帶領及鼓勵學員正向學習與付諸行動。除此之外,還有一項深具創意的安排,就是培力營每堂課前皆安排10分鐘的「各國民謠欣賞」,讓學員透過各國民謠代表作品,瞭解並體會各國文化、傳統及民族性特色,既有感性又有知性。
本次培力營由教育部與台北市教育局合辦,於9月24日、27日及10月2-3日分三階段舉辦,計有來自全國各級教育行政主管機關及其國際教育任務學校80名教育行政人員共同參加。除教育部范次長外,國教署彭富源署長、教育部中小學教育國際化專辦辦公室執行秘書邱玉蟾、臺中教育大學副校長侯禎塘、臺北市教育局何雅娟副局長等皆出席開訓,勉勵與會學員。


圖說:教育部辦理首屆全國教育行政人員國際教育2.0培力營。(記者王至成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