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8課綱上路五年》立院公聽會 專家批評「學習歷程檔案」淪為「軍備競賽」

教育部次長張廖萬堅今日赴立院參與「高級中等教育修法暨108課綱實施檢討」公聽會,聽取各界專家與一線教師意見。(攝影/張全慶)

108課綱的相關爭議從制定之初至今就爭議不斷,從「去中國化」、「學習歷程檔案」、「素養教育」到「本土語言教育」等,陸陸續續收到來自教師與學生的反饋。立法院教育與文化委員會今(30)日針對已推行五年的108高中課綱召開公聽會,聽取來自教學第一線與各界教育相關團體的意見。

主持公聽會的國民黨立委柯志恩強調,在立委身分之外,她也是一名擁有27年教學經驗的大學教授,對於課綱的初衷表示理解,但在執行層面上存在許多問題需要解決。

鄭英耀:108課綱沒有問題,沒有規定10年課綱就要改

由於社會各界對課綱的意見從未停歇,教育部近來也宣告將重啟下一波課綱研修前置作業,希望將數位學習與人工智慧應用納入課綱,外界盛傳該表態意味著將推出「118課綱」。

新上任的教育部長鄭英耀昨(29)日首次主持部務會議時,他就在會議中澄清,108課綱一路走來沒有問題,但需要更深化培育人才品質,這是團隊必要做、也是該有的態度,因為隨著科技快速發展,現有課綱與課程需要與時俱進並進行微調,提出培育未來人才的圖像。

鄭英耀表示,法律沒有明文強調每十年課綱要改一次,「118課綱」實際上是不存在,讓學生可以有效解決複雜問題。培育的學生,需要有創意、民主、科技素養、能夠團隊合作,有一定批判思考能力、能溝通與自主學習,還有終身學習的態度。

108課綱成效如何?

在今日的公聽會上,教育部次長張廖萬堅辯護道,我國15歲學生在PISA 2022(國際學生能力評量)中的表現相當出色,數學素養排第3、閱讀素養排第5、科學素養排第四,他認為,這項國際評比肯定了108課綱的實施成果。

然而,國教行動聯盟副理事長陳國祚卻說,根據國際上的一些報告,因為疫情中斷學習,許多國家學生的程度倒退30年。因此,我國學生在國際評比表現很好,並不是能力進步,而是其他國家退步太多。

柯志恩則指出,台大、清大之前都已公布適用108課綱第一屆學生的表現,他們的成績表現平均跌落9~20%。而她身為一個大學教授,很多學生都已在學校任教,他們都反映過現在學生基礎能力變弱,常常懷念去年學生,因為覺得去年學生程度比今年好。

「學習歷程檔案」淪為「軍備競賽」

在「學習歷程檔案」的部分是受到批評最多的,許多專家學者都在公聽會上指出,「學習歷程檔案」已經形同學生家庭背景間的「軍備競賽」,其設計本意是良善的,但在實際運作上卻因家庭掌握的資源不均而存在落差,額外花錢委託補習班等機構協助製作已經成為慣例。

北一女老師區桂芝就表示,108課綱制度根本不顧人間疾苦,沒有顧慮教學現場問題。高一新生需要適應新環境,高二學生則會參與社團,高三學生又面臨升學壓力。

區桂芝認為,如今又要求學生製作學習歷程檔案,原本是要讓學生的學習壓力均分在三年,但因為每年都要做學檔,實際上是壓力倍增。根本是失效的學習,除非家長有資源提供給孩子,否則一般學生摸不出學習方向,最後就隨便交個報告了事。

民進黨立委郭昱晴則說,學習歷程檔案出發點是好的,但實際執行時,學生及家長的感受卻很不同。很多高一、高二生尚不知道自己的取向,寫不出好的學檔,到高三要好好做,壓力就很大。此外,有些學生到高三找到另外的興趣,他們原本高一、高二學檔要不要重做以面對升學,又陷入兩難。

民進黨立委陳培瑜也提到,近來許多大學的教授也在呼籲家長不要再讓學生做「軍備競賽」,其背後其實是過去升學主義的遺緒。她認為,國、高中的學生正處在自我探索,成為自己英雄的階段,不應讓這些舊的升學主義焦慮影響到學生的身兼健康。

歷史系主任痛批課綱「去中國化」

不過,108課綱最具政治性的環節,莫過於國文、歷史課程所謂「去中國化」的批評。

嘉義大學應用歷史系主任吳昆財批評,「同心圓理論」沒有錯,但同心圓一定是宏觀的,宏觀的角度是從小就要培養的,長大後再慢慢去學微觀的東西。但現在的課綱是去整體化,內容否定台灣的主體性乃是中華文明,但試想台灣人使用的農曆,喜歡的布袋戲、歌仔戲,信仰關公,媽祖,哪一項不是中華文明元素?

吳昆財認為,對於大陸歷史發展跟進步,課綱內完全是負面表列,這就是不願意實事求是,讓學生們鄙視大陸,否定任何在台灣所產生正面的中國藝術、中國文化和中國文明。通過歷史虛無主義進行全面性的清理,達到去中國化的政治目的。

然而,學生團體EdYouth理事長李瑞霖指出,國中階段的歷史課程以長時段的通史編排、區域分為臺灣、中國及世界為架構;高中階段以主題式討論歷史內容,在各子主題內從台灣、東亞一路拓展至世界地域。社會多會誤解「東亞史沒有中國」一概念。以高中而言,在東亞史的內容中,仍然涵蓋很多俗稱「中國史」的內容,包含上開所期待提到的朝代以及事件。

李瑞霖認為,將中國史更名為東亞史,旨為期待歷史的敘事角度能夠屏除華夏中心的觀點,以更兼容的方式看待中國各朝代與其他地區的互動。

(原始連結)


更多信傳媒報導
外交部長林佳龍立法院首發備詢 邦交國、CPTPP、美國總統大選為三大考題
跨出兩岸交流第一步!卓榮泰宣布既定赴中團可照常出團 未來目標國際千萬旅客來台
輝達市值就快要超車蘋果 黃仁勳財富爆增成全球第15大富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