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年每人國債負擔飆破28萬?民眾黨團籲:檢討執行效率、公開說明還款計畫

112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加計特別預算歲出2兆9,319億元,債務舉借3,864億元,占當年度歲出總額13.2%。財政部估算,112年度中央政府1年以上公共債務未償餘額將達到6兆6,748億元。民眾黨立法院黨團總召邱臣遠、幹事長張其祿、黨團主任暨宜蘭縣長候選人陳琬惠今(8)天召開記者會,要求民進黨政府全面檢討現有特別預算案執行效率,同時也應公開說明國債還款計畫與進度,並降低台灣人民平均每人國債負擔。

邱臣遠表示,蔡政府106年起編列「前瞻基礎建設計畫」、「新式戰機採購」、「海空戰力提升計畫」及「中央政府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防治及紓困振興」等4項特別預算案,從106年到115年度特別預算計畫舉債超過新台幣2兆元,對此民眾黨團去年就曾召開記者會,呼籲政府不要一味舉債,必須思考收支平衡與財政紀律。但這兩三年特別預算編列卻變成常態化,不僅規避年度預算平衡,也使得公共債務持續攀升,根據主計總處與財政部預估,明年長期債務將達到6兆6,748億元,使每人國債負擔飆升至28.7萬元。

邱臣遠指出,檢視特別預算案執行進度,「前瞻基礎建設計畫特別預算」第1、2期執行至少3年,實際效益不清、許多項目進度落後;而根據審計部審核報告,「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防治及紓困振興特別預算」累計實現數,只占預算80.99%,其中教育部、環保署等7個部會累進實現率未達8成。民進黨政府將特別預算常態化,頻頻舉債執行效果又不佳,導致嚴重的國家財政危機。

邱臣遠指出,近來國際受疫情、俄烏戰事膠著影響,全球經濟局勢惡化,如何穩定財政已是各國政府嚴酷挑戰,台灣也不例外。邱臣遠呼籲,政府應全面檢討現有特別預算案執行效率,特別預算不應該淪為執政黨的小金庫;另外針對未來潛艦國造計畫,應回歸公務預算編列,不應再編列特別預算。

張其祿表示,總統蔡英文自稱「有史以來最會還債的政府」,真相卻是台灣正在「以債養債」。從行政院112年預算懶人包可以看到,政府左手還債1,100億,右手又舉債1,736億。更令人擔憂的是,明年預計舉債總額其實高達3,864億。而政府依《公共債務法》第12條規定還債,本年度的債務還本宣稱高達1,100億元,實際僅占年度稅課收入(2兆1749億元)5.05%,幾乎是法定還債額度內的地板,若真有心擴大償還債務,減少將來成長的國民負債壓力,蔡政府應將債務還本編列至法定償還額度的上限6%,也就是1,305億元,才能有效解決債留子孫的問題。

張其祿指出,根據財政部國庫署的國債鐘資料,中央政府一年以上未償債務從105年蔡英文總統上任第一天的5兆3,988億元,一路暴增到今年8月底5兆7,538億,大幅增加3,550 億。主計處與財政部相繼發布新聞稿,試圖掩蓋政府負債累累的事實,卻也不小心透露112年度中央政府一年以上公共債務未償餘額預估為6兆6,748億元,平均每位國民將背負28.7萬的國債。

張其祿表示,民進黨政府特別預算浮濫舉債,不只立法委員看不下去,審計部「110年度中央政府總決算審核報告」也指出,中央政府持續投入公共建設、海空戰力提升及因應疫情等特別預算債務舉借攀升,加劇政府長期債務的重要問題。張其祿呼籲,為了因應放緩的經濟成長與多變的國際情勢,政府應該遵守整體經濟均衡原則,恪遵財政紀律法,審慎管理國家財務及加強債務管控。

黨團主任暨宜蘭縣長候選人陳琬惠指出,宜蘭縣和苗栗縣是財務狀況最嚴重的兩個縣市,以宜蘭縣為例,宜蘭債務從精省後就回不去,很多政策都因法令修改從中央買單變成地方買單,這是宜蘭財政惡化的開始。財源不足,歷任宜蘭縣長仍斥巨資打造「幸福城市」,櫻花陵園舉債8.4億、蘭陽博物館9.3億,還有後續維持費用,都只能透過舉債維持,造成嚴重的財政負擔。

陳琬惠直言,中央與地方政府不能一味舉債,也必須思考租稅衡平及財政紀律,訂定有效社福政策,善用有限資源幫助弱勢族群,然而在林姿妙縣長任內,經費運用完全不符合社會福利目的,說穿了就是用民脂民膏討好選民,不僅無法節流,還排擠其它像經濟發展等預算,林姿妙曾被審計部臺灣省宜蘭縣審計室指出「開源節流績效不佳」,拿人民納稅錢收買人心,最終還是人民買單。

陳琬惠表示,根據審計部統計,宜蘭縣政府110年度的工作報告,包括民政、交通、旅遊、建設等21類,高達16項預算執行進度未達80%,其中宜蘭縣民認為最應優先加強的「交通建設」、「經濟就業」與「觀光旅遊」等3項預算執行率未達三成,林姿妙明顯預算執行率不佳,錢也沒有花在刀口上。陳琬惠呼籲,無論中央及地方都應該同時恪守財政紀律,有效率的運用人民納稅錢。

更多風傳媒報導
相關報導》 南方澳大橋斷裂原因出爐!承包商竟用「矽利康」補縫隙,造成6人罹難悲劇
相關報導》 2022宜蘭松蘿湖懶人包》來看薄霧中的迷人少女湖!路線難度、申請入山、攀登時長,最完整入門指南
相關報導》 宜蘭是台北後花園?房價點出殘酷現實:台北人不當盤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