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年重要文化資產保存技術保存者 匠心技卓綻放風華

文化部長史哲(左起)、「剪黏泥塑技術」保存者徐明河兒子徐朝琳、「土水修造技術」保存者李清海、「土水修造技術」保存者蘇清良孫子蘇建銘、文化部文資局長陳濟民合影 (文化部提供)
文化部長史哲(左起)、「剪黏泥塑技術」保存者徐明河兒子徐朝琳、「土水修造技術」保存者李清海、「土水修造技術」保存者蘇清良孫子蘇建銘、文化部文資局長陳濟民合影 (文化部提供)
「112年重要文化資產保存技術保存者」授證典禮,李清海司阜(前排左3)、文化部長史哲(前排左4)等會貴賓合影 (文化部提供)
「112年重要文化資產保存技術保存者」授證典禮,李清海司阜(前排左3)、文化部長史哲(前排左4)等會貴賓合影 (文化部提供)

文化部舉行「112年重要文化資產保存技術保存者」授證典禮,由文化部長史哲親自頒授認定證書給重要文化資產「土水修造技術」保存者李清海司阜、蘇清良司阜,以及「剪黏泥塑技術」保存者徐明河司阜;蘇清良司阜及徐明河司阜於今年相繼辭世,由家人代表接下證書,李清海司阜則親自出席,並以南管樂曲「望明月」為典禮揭開序幕。文化部表示,從99年起至今,國家級的重要文化資產保存技術已登錄10項,並認定16位保存者。

 

文化部長史哲致詞時特別引用三位人間國寶蘇清良、徐明河、李清海所說的話,「慢慢仔做,就免閣改」、「功夫這東西是學無止盡的」、「一間房子美不美,看屋脊就知道,弧度一定要順,燕尾一定要有力」,「文化資產是跟時間賽跑的工作」,指出人間國寶以其經驗、精神傳承珍貴的文化資產保存技術,雖然蘇清良和徐明河已離去,但其精神與匠心,依然照亮著後來者的道路,也將透過他們的後繼者、作品,活在大家心中。

 

「土水修造技術」保存者李清海善於打造傳統建築屋脊、脊頭圓規線條和緩圓融,翹脊曲線簡潔明快,充分展現傳統建築美學,對金門地區傳統建築風貌維護貢獻甚大。李清海說,會將一生所學、所做,包含修建的、新建的、木料再利用的古法修補,以及20多歲時學到千年的魯班公文化,能算出24個方位、48個天父地母寸白的七色屈指法,全部傳承下去。

 

保存者蘇清良專精各場域施工現況製作各種土水修造技術工具,其建築智慧不僅應用於古建築修復,著重日式傳統建築灰作壁面塗抹、線腳拖拉等細節,曾參與臺灣多場重要文化資產修復工程,例如國定古蹟臺北賓館、國定古蹟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國定古蹟新竹州廳等。

 

「剪黏泥塑技術」保存者徐明河師承洪派五虎將姚自來門下,為第三代傳人,其剪黏泥塑技藝則是對精湛技術的至高詮釋,後期更透過學校教學系統,長年來培育了無數年輕學子,立下傳承最佳典範。

 

史哲部長表示,在行政院大力支持下,明年起為期6年的歷史五期計畫,共獲核定近160億,創歷史新高,文化部也已於今年核定高達357件各縣市有形文資保存計畫。文化部一定會與民間更努力攜手推動文化資產的調查研究、保存記錄、傳承計畫,為後代留下豐富的文化資產。

 

為讓各界得以認識3位國寶司阜的卓越技藝和堅持精神,自即日起同步於文化部文化資產園區國際展演館舉辦「匠心技卓・112年重要文化資產保存技術保存者特展」,展示3位保存者的精彩經歷、內涵及修復示範作品,展期至113年2月29日止,相關資訊可至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官網及臉書查詢,歡迎民眾免費參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