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學年18所國小停辦 創新高

屏東縣3國小在裁併校評估期間引發抗議,民眾嗆教育處黑箱作業,家長怒訴「以人數作為廢校考量是對偏鄉的不公」。(謝佳潾攝)
屏東縣3國小在裁併校評估期間引發抗議,民眾嗆教育處黑箱作業,家長怒訴「以人數作為廢校考量是對偏鄉的不公」。(謝佳潾攝)
廢校議題中,代理老師是另一焦點,他們沒有正式老師的保障,所以常以「免洗筷」自嘲,大家想到就用、用完就丟。(謝佳潾攝)
廢校議題中,代理老師是另一焦點,他們沒有正式老師的保障,所以常以「免洗筷」自嘲,大家想到就用、用完就丟。(謝佳潾攝)

台灣近10年因少子化衝擊,共裁併44所國小,113學年度又將停辦18所,創歷年紀錄,其中僅剩2名學生的澎湖縣虎井國小祭出送機票招生仍回天乏術,屏東縣5年內裁併6校更引發爭議,地方憂心廢校如廢村,反觀都會區年年增新校,全台少子化出現都會、偏鄉兩樣情。

裁併學校 多在苗栗南投屏東等偏鄉

據教育部統計處資料顯示,從103至112學年度,以不包括附設國小、分校分班計算,全台公私立國小共裁併44所,多在苗栗、南投、嘉義、屏東、台東、花蓮、澎湖等偏鄉,同時新增27所國小,集中在雙北、桃園、新竹、台中、台南等都會區。

依各縣市政府公告統計,113學年度全台有18所國小停辦(含分校分班),分別有桃園市4所、苗栗縣1所、南投縣3所、屏東縣3所、台南市4所、高雄市1所、澎湖縣2所,創下台灣教育史紀錄,廢校背後的隱憂引起地方熱議。

將停辦的18所國小中,澎湖縣虎井國小是全國人數最少,因屬二級離島,加上與馬公本島船程不到半小時,島上人口外移嚴重,全校只剩2名學生,校長率5位老師撐了好幾年,曾祭出「三餐免費、加送5張機票」等方案,無奈仍無力回天,連5年招生掛零;今年2名學生畢業後,就因沒有學生形同自動廢校,將整併為馬公國小虎井分班。

澎湖虎井國小送機票招生 仍回天乏術

澎湖縣竹灣國小則因工作機會不多、人口老化嚴重,僅4名學生,連下課時都玩不了鬼抓人,將整併為池東國小竹灣分班,學生仍在原址上課,至114學年度才停辦併入池東國小,該校學區轉為自由學區。

由此可見,偏鄉、人口老化與外移成了廢校前奏,即使大撒幣也回天乏術,而廢校的下一步是否等同廢村?近來已成屏東縣民的擔憂。依資料指出,屏東縣在109、110學年度共裁併3所國小(另有4所分校、分班遭廢,統計處未算在列),加上113年度又裁3所,近5年內裁6校引起不少爭議。

屏東縣將停辦的學校中,除凌雲國小地處屏東市、人數足夠,但考量未來會與屏科實驗高級中等學校學制重複、學生來源重疊而決議停辦外,僑智、舊寮國小都是連續4、5年學生總數低於50人的偏鄉學校。

3所國小在評估期間即引發民眾不滿,居民不僅到縣府前舉布條抗議,還嗆教育處黑箱作業,家長更是怒訴「以人數作為廢校考量是對偏鄉不公」,雖然教育處澄清人數僅是評估項目之一,但家長不埋單,直言偏鄉小學就是不受重視。

屏東還有9校岌岌可危 教育政策須因應

屏東縣議員洪明江也認為,針對少子化衝擊,政府應在教育政策有所因應,而非以裁併校來解決;縣議員蔣月惠更擔憂,廢校的下一步可能就是廢村,她說,學校存在不僅是教育功能,更是地方精神象徵,同時也是社會安全網很重要的一部分。

對於廢校爭議,屏東縣長周春米日前在縣議會專案報告,詳細交代屏東縣內國小狀況,卻驚見還有9所國小岌岌可危,且都是偏鄉小校。雖然澎湖縣與屏東縣政府都強調,經費不是學校整併的考量,提升學生與老師的競爭力才是主因,但廢校幾乎都在偏鄉的事實,已對地方造成莫大衝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