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個寶寶音樂律動與節奏遊戲 學習肢體協調、探索生活經驗

Briggs, C. A. 在1991年的研究指出,音樂能力的發展在一般的狀況下會落在一個平均值,就像非音樂的能力,例如:孩子的動作、認知、語言等,也都會落在一個正常範圍的發展。

1歲的寶寶開始有站起來往前走的動作,也意味著寶寶活動量增加,動作變得更成熟,認知理解力、詞彙量各方面都逐漸提升。我們要如何使用音樂活動,引導12~24個月的寶寶在動作、認知、語言、注意力都能得到豐富的經驗呢?

以下分享不同年齡的音樂活動,搭配運用簡單的樂器或是日常生活常見的媒材,配合幼兒音樂與非音樂能力之發展里程碑,給予此階段寶寶適合的音樂活動促進寶寶發展能力。

12~18個月的寶寶,音樂可以怎麼玩?關鍵在學習肢體協調與探索不同的生活經驗

1.嘟嘟,火車來了

此階段的寶寶開始有往前走的動作,我們可以打節拍哼唱歌曲,讓寶寶跟隨律動試著往前跨出,跟隨律動節奏往前踏步,寶寶到此階段的後期會越走越穩,可以任意停下,且發展到18個月左右有倒退走五步的能力。

我們可以假裝火車,在寶寶後面扶著寶寶,跟隨寶寶走路的律動,以穩定的節奏節奏哼唱並往前或倒退走,並配合歌唱「火車快飛」或唸唱「嘟嘟,火車來了,嘟嘟,火車來了」

大人帶著寶寶跟隨歌唱節奏往前踏步。Ofun遊戲教育提供
大人帶著寶寶跟隨歌唱節奏往前踏步。Ofun遊戲教育提供

2.我們一起疊高高,1234蹦

小肌肉發展的部分,此階段的寶寶開始嘗試疊積木,並且熱衷於把東西疊高再推倒的遊戲,我們可以鼓勵寶寶疊高箱子然後推或踢倒,疊高的時候我們可以唸唱:「我們一起疊高高ㄚ疊高高」,接著,推或踢倒的時候可以唸唱:「1234,ㄅㄥˋ」,在「ㄅㄥˋ」的時候推倒,巨大倒下的聲響與視覺感受,可以給寶寶帶來無比的樂趣。

(左)疊積木語唸唱:「我們一起疊高高ㄚ疊高高」、(右)推倒積木時唸唱:「1234,蹦」。Ofun遊戲教育提供
(左)疊積木語唸唱:「我們一起疊高高ㄚ疊高高」、(右)推倒積木時唸唱:「1234,蹦」。Ofun遊戲教育提供

3.搖搖拍拍拍

此階段的寶寶可拍打生活中不同的材質獲取多種聽覺、觸覺經驗之連結。例如:拍打冷冰冰的鐵罐、暖暖的地毯、柔柔的絲巾、硬硬的箱子、軟軟的巧拼…等,或將養樂多罐裝入珠珠、不同豆子搖晃…等讓寶寶聽聽看不同材料聲響。

樂器部分則可以選擇不同材質的鼓面拍打,例如:非洲鼓、不同材質的鈴鼓、甚至特殊聲響的鐵琴、木琴,當寶寶在拍打時,大人可以先觀察寶寶拍打節奏,再配合寶寶的節奏哼唱兒歌,讓寶寶延續旋律節奏拍打,大人也可加入拍打與寶寶共同即興合奏,觀察寶寶是否可與大人進行一來一往的互動。

寶寶拍打巧拼、箱子、河石、絲巾感受不同材質聲響與觸覺輸入。Ofun遊戲教育提供
寶寶拍打巧拼、箱子、河石、絲巾感受不同材質聲響與觸覺輸入。Ofun遊戲教育提供

此階段的寶寶開始發展出嘗試錯誤的能力,在給予寶寶樂器時,可以先觀察寶寶如何敲打或探索,看寶寶是否可找到自己最適合自己的方式發出聲音,然後大人開始示範給寶寶看,同樣是鈴鼓,使用不同方式操作發出的聲音有什麼不同,例如:拍打鈴鼓發出「ㄅㄥ、ㄅㄥ、ㄅㄥ」,手搖鈴鼓發出「ㄌ一ㄥㄌ一ㄥㄌ一ㄥ」的聲音,指甲刮鈴鼓發出「沙沙沙」的聲音,不同的拍打或觸摸過程,還可以給予寶寶雙手不同的觸覺刺激。

我們也可以加入其他樂器不同的操作方法,例如:蛋沙鈴搖晃會發出「沙沙沙」的聲音,敲打發出「ㄎㄡ、ㄎㄡ、ㄎㄡ」的聲音,在樂器敲打過程中,大人也可以將熟悉兒歌旋律改編成樂器聲響,增加寶寶對樂器不同敲法與聲響之連結,也增加音樂元素的豐富度。

拍打、用指甲摩鼓皮、搖晃鈴鼓都會發出不同的聲音。Ofun遊戲教育提供
拍打、用指甲摩鼓皮、搖晃鈴鼓都會發出不同的聲音。Ofun遊戲教育提供
蛋沙鈴敲打、搖晃、敲桌面會發出不同的聲響。Ofun遊戲教育提供
蛋沙鈴敲打、搖晃、敲桌面會發出不同的聲響。Ofun遊戲教育提供
搖晃手搖鈴與手搖鈴互敲發出的聲響不同。Ofun遊戲教育提供
搖晃手搖鈴與手搖鈴互敲發出的聲響不同。Ofun遊戲教育提供

5.敲敲打打一起來

此階段也開始有使用工具之能力,雙側動作整合也越來越好,我們可以讓寶寶隨意地拿大湯匙或棍棒敲打大型鼓、保特瓶罐或奶粉罐等容器互動,樂器部分可給予寶寶金屬沙鈴、顏色鮮豔的棒棒糖糖鼓敲擊,大人跟隨寶寶敲打的節奏哼唱兒歌,引導寶寶跟隨旋律節奏敲打。

值得注意的是,此階段寶寶共享式注意力又更進階了,大人若與寶寶共同敲打一個樂器,會有更多發展共享式注意力的機會,我們可以觀察寶寶在注意到有趣的樂器聲響或在大人歌唱的同時,目光可否可跟隨父母在樂器以及父母之間來回轉換,是否在聽到或看到有趣的樂器時,可以對著父母笑,甚至可以手指向樂器與父母分享此樂器。

寶寶拿湯匙跟隨旋律節奏敲打奶粉罐。Ofun遊戲教育提供
寶寶拿湯匙跟隨旋律節奏敲打奶粉罐。Ofun遊戲教育提供
大人與寶寶一起拿沙鈴鐺鼓棒敲打非洲鼓哼唱歌曲。照片授權:社團法人台灣遲緩兒天使樂園協會
大人與寶寶一起拿沙鈴鐺鼓棒敲打非洲鼓哼唱歌曲。照片授權:社團法人台灣遲緩兒天使樂園協會

6.唸謠唱唱歌:「小朋友在哪裡」

此時的寶寶可以與自己的名字或綽號做連結了,我們可以先用雙手拍打大腿或拍打樂器建立穩定的節奏,然後開始唸謠:「妹妹,妹妹在哪裡?妹妹,妹妹在這裡」。「妹妹」可以換成寶寶與其他手足的名字或是常見的物品。

此階段寶寶也可以指認身體至少三個部位,我們可以唱「頭兒肩膀,頭兒肩膀,手手在哪裡,腳腳在哪裡」,或是「1234567,我的腳腳在哪裡」,看寶寶是否可以正確指認身體部位或直接把手或腳伸出來,也可以拿著蛋沙鈴放在唱到的身體部位,讓寶寶感受自己身體與樂器的連結。

樂器放在唱到的身體部位,增加寶寶身體與物品的連結。Ofun遊戲教育提供
樂器放在唱到的身體部位,增加寶寶身體與物品的連結。Ofun遊戲教育提供

18~24個月的幼兒,音樂可以怎麼玩?關鍵在提升孩子的認知、語言能力

1.跟著旋律動茲動

此時的寶寶對節奏與動作上控制力更好,會模仿大人跟隨音樂旋律律動手舞足蹈,同時,寶寶對於音樂喜好也越來越明顯,此時的寶寶大多喜歡節奏明顯、有趣、可預期的歌曲,我們尊重寶寶的喜好,給予寶寶喜歡的音樂。

以節奏律動鮮明且動作簡單的「baby shark」歌曲舉例,當大人與寶寶帶動唱時,讓寶寶模仿大人動動手,動動腳,觀察寶寶日後在聽到同樣歌曲時,是否記得大人先前做過的動作,做出類似的手舞足蹈動作。

寶寶聽到熟悉的歌曲手舞足蹈。照片授權:玩音樂工作室
寶寶聽到熟悉的歌曲手舞足蹈。照片授權:玩音樂工作室

2.跟著節奏蹦蹦蹦

此時寶寶的詞彙量開始變多,理解力也變好了,我們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跟隨寶寶正在做的事情改編哼唱兒歌,例如:「我們一起洗澡澡,洗澡澡,洗澡澡」,或「我們一起收玩具,收玩具,收玩具」,增加寶寶的詞彙量。

我們也可創造非常簡單的節奏拍打鈴鼓,看孩子是否可模仿,例如:爸爸媽媽可以一起拍打兩下鈴鼓後將手舉高休息兩拍,再重複以此節奏拍打,在整個空間營造一個大家拍打同樣節拍的感覺,看孩子是否可跟上大家的節奏一起合奏。

此外,與寶寶面對面使用雙腳踏步或碰撞地板也是很好的選擇,大人先使用雙腳隨意或打出簡單的節拍,觀察寶寶是否也做出相同動作回應,接著,開始帶入哼唱兒歌延續此一來一往的互動。

3.我們一起踢球球

通常在18個月後的寶寶會開始出現踢球的動作,我們可以與寶寶玩踢球或踢鐵罐遊戲並配合唱:「我們一起踢球球,踢球球,踢球球,我們一起踢球球,踢到哪裡去?」,增加寶寶的動作協調與計劃能力。

寶寶踢鐵罐。Ofun遊戲教育提供
寶寶踢鐵罐。Ofun遊戲教育提供

4.王老先生有動物

此階段的寶寶開始可以配對與模仿不同動物的叫聲,我們也可以邊拍大腿邊打穩定節奏唱「王老先生」,一開始唱出動物名稱,然後停頓歌詞留白,讓寶寶接該動物的叫聲。

進階玩法則是,先不要唱出動物名稱,但發出不同的動物叫聲,讓寶寶配對對應的圖卡。最高階玩法是讓小朋友看圖卡,發出對應動物的聲音或唱出動物名稱,此活動不僅訓練寶寶的聽覺區辨,也訓練寶寶的聽覺注意力唷!

5.水果真好吃

此階段寶寶開始出現假扮性遊戲,我們可以在玩扮家家酒的同時,把兒歌改成扮家家酒的情境,例如:拿水果切切組並讓寶寶自行挑選水果,家長跟隨寶寶拿的水果,把「小星星」旋律改成:「蘋果蘋果切一切,蘋果蘋果真好吃,爸爸媽媽吃一口,小朋友也吃一口,蘋果蘋果真好吃,蘋果蘋果真好吃」,觀察寶寶是否可以假裝吃與分享給爸媽吃。

水果切切組歌唱假扮遊戲。Ofun遊戲教育提供
水果切切組歌唱假扮遊戲。Ofun遊戲教育提供

6.派對吹龍

吹吸活動適合1歲以上的寶寶,我們可以拿市面上販售的「派對吹龍」,在每個樂句與樂句之間停下來時吹奏,例如:「一閃一閃亮晶晶」,停下吹奏,「滿天都是小星星」,停下吹奏,然後以此類推。

父母可與寶寶面對面,一人一隻派對吹龍,讓寶寶模仿父母吹奏方式,練習寶寶臉頰與嘴唇的肌肉,增加寶寶說話時氣流調節的順暢與集中度,避免說話有斷斷續續的狀況,而派對吹龍的聲響與視覺效果可以增加寶寶吹奏的動機。

作者|林虹瑜 職能治療師&音樂治療師

(責任編輯:劉映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