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歲青年捐心 金山華人感恩重生

心臟移植手術醫生與捐獻者母親(左二)、心臟接收人鄭先生(左三)及其妻子合影。(記者王子涵╱攝影)
心臟移植手術醫生與捐獻者母親(左二)、心臟接收人鄭先生(左三)及其妻子合影。(記者王子涵╱攝影)

每年2月14日是情人節,也是全國器官捐獻日(National Donor Day)。三年前的這一天,舊金山華人鄭先生(Ted Jung)成功完成心臟移植手術,迎來了自己的新生,捐獻者是來自於東灣康柯德市(Concord) 的一名18歲男高中生。雙方家庭29日在舊金山Sutter Health醫療中心再次見面,紀念器官的捐獻者,並宣布將共同參加洛杉磯巴沙迪那(Pasadena)的第135屆新年玫瑰花車遊行。

2020年2月10日,年僅18歲的高中生巴雷特(Joseph Barratt)在回家的途中遭遇車禍,肇事者逃逸。醫生在巴雷特昏迷的第三天宣布其傷勢過重,在取得家人的同意後,移除了維持生命的裝置。就在事故發生的不久前,巴雷特在當地車輛管理局(DMV)取得駕照時,自願成為了一名器官捐贈者。

鄭先生是華人第三代移民,由於疾病臥床超過72天,等待能夠適配身體的心臟捐獻者。「一天24小時,我只有1個小時的活動時間,另外23個小時都在床上。」鄭先生說,「一天醫生突然告訴我,如果你的身體保持健康的狀態,或許10天內就可以開始心臟移植。」

第10天,也是交通事故發生的第五天,巴雷特的心臟被成功移植到鄭先生的身體內。「我感覺很好,沒有什麼不同。」鄭先生說,「如今我有兩個生日去銘記和慶祝。」

鄭先生與巴雷特的母親萊斯利(Leslie Barratt)按照傳統,共同在巴雷特的畫像上完成最後一筆,並互相擁抱。

按照法律規定,器官捐獻者和接受者在一年內不允許溝通,雙方在院方的幫助下用書信溝通。在手術成功的一年後,雙方第一次通電話。巴雷特的媽媽說:「那天我一直在電話旁守候,直到鄭先生打來,我們聊了兩個小時,隨後又相約在巴雷特曾經工作的高爾夫球場見面,我們立即就接受了鄭先生,他傳承了巴雷特最好的一面。」

「人們害怕談論死亡,器官移植的話題讓很多人感到不適,我很理解,但我們仍需要推廣關於這個話題的討論,因為在悲劇發生之前,誰會去關注呢?知識才是最好的夥伴。」萊斯利說。

鄭先生表示,能夠等待到適配身體的器官是自己的幸運,但全國捐獻器官的數量是非常緊缺的。2020年,全國完成心臟移植手術的僅有3200例,而需求遠大於供給量。

更多世界日報報導
紐約州65歲以上無證客 明年起可獲白卡
若美國會拒准援烏經費 葉倫:美方將為烏克蘭戰敗負責
放眼2024年房市6大趨勢 買屋壓力有望減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