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年的這一天】1889年4月16日喜劇泰斗、默劇大師卓別林誕生

【那一年的這一天】1889年4月16日喜劇泰斗、默劇大師卓別林誕生

寬鬆的褲子、腳上看似不合腳的大皮鞋,希特勒式的小片鬍子,戴著一頂高帽子,再加上一根手杖甩啊甩…….這鮮活的印象,至今還留在全世界人們的腦海裡,也只有電影藝術家、默劇大師卓別林(Charles Spencer Chaplin)能做得到。1889年4月16日,這位藝術家出生在英國倫敦,從困苦童年到站上英國大劇院作為孩童演員登台演出,一直到登上電影工業頂端並於88歲逝世為止,他的職業生涯超過70年,不但奠定了現代喜劇電影的基礎,也成了一代文化代表,在文化與藝術領域留下不可抹滅的影響和地位。 出身悲劇家庭,演戲翻轉命運 卓別林出生於狄更斯筆下樣貌的英國倫敦社會,父母都是演藝人員,早在5歲時便曾經代替媽媽上台演出;然童年時光卻因父母分居以及家境陷入困境,進入貧民學校。12歲時因父親酗酒去世、母親因聲音沙啞而無法演出導致精神崩潰也進入精神病院,卓別林只能與哥哥相依為命,自己養活自己,做過許多工作,包括報童、賣花童、送貨員、玻璃工廠、印刷廠,甚至跟在手風琴演奏者身後跳舞以獲取賞金,直到跟著哥哥進入劇團,才正式踏入舞台人生。 年僅14歲的卓別林終於在《偵探福爾摩斯》一劇中得到了比利-佩吉這個角色,並且相繼在舞台劇《吉姆,安樂鄉中的浪漫史》、喜劇舞台劇《修復》中演出,1906年5月,他加入舞台劇《凱西的宮廷馬戲團》;1910至1912年,又參加卡爾諾劇團在美國的巡迴演出。回到歐洲四個月後,又迎來了第二次去美國巡演的機會。1913年9月,卓別林與啟斯東電影總公司簽訂一年的工作合約,從舞台劇正式跨足電影圈。 卓別林剛開始拍電影的時候,完全按照導演的指揮行動,表演得非常呆板。後來,他就自己設計動作和服裝,穿一條肥大的褲子,腳上穿著兩隻大皮鞋,鬍子剃得短短的,手上不停揮舞著一根手杖。1914年2月,卓別林的處女電影《謀生之路》上映。電影主要講述一個騙子在社會上各種場景(報紙記者、富家小姐等)的鬧劇,也是一部喜劇片。電影一上映,立刻引起轟動。他可笑的打扮和高超的表演給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以後,卓別林就自己寫電影劇本,自己導演,自己主演。 卓別林 (右) 首部電影《謀生之路》。(圖片來源:網路圖片) 從1914到1923年間,卓別林拍攝了大量短片,以精湛的默劇技巧、完美的銀幕形象成為聞名世界的喜劇演員,並在美國深耕發展,1918年更成立自己的好萊塢電影公司。此後35年,憑著自己的獨立優勢創造不朽的傑作,甚至在有聲電影發明之後,還拍了兩部他最著名的無聲電影《城市之光》(1931年)以及《摩登時代》(1936年), 而卓別林第一部有聲電影《大獨裁者》同樣在電影史佔有重要的地位,這是諷刺希特勒和納粹主義之作。在當時的政治氣候下,這部影片的訴求相當大膽。它生動地描述納粹主義的醜惡,並塑造一個生動的猶太角色,描寫他受到的迫害。卓別林在影片中同時扮演一位類似(包括形象上的類似)希特勒的納粹獨裁者和一位受納粹主義殘酷迫害的猶太理髮師。 關懷弱勢階級,捲入白恐風暴 由於卓別林善於詮釋小人物與社會底層面貌,政治傾向被認為是左傾的。儘管表現相當溫和,但在1940年代的美國卻有相當爭議;尤其是卓別林在《摩登時代》描述工人和窮人在工業社會中的不幸處境、《大獨裁者》最後一段演講批評民族主義等,都招到右翼陣營的批判;特別是1942年曾公開要求幫助蘇聯在歐洲開闢第二戰場,也是一個非常受爭議的事件。1947年的《凡杜爾先生》使用黑色幽默的手段批評資本主義,都讓他被懷疑是一個共產黨員,導致他在麥卡錫主義時代(1950年代初期),被指責從事「非美行為」亦即顛覆、不忠等反美行動,而被美國總統胡佛列入擬驅逐出境名單,最後卓別林定居歐洲瑞士。 卓別林最後兩部電影是《紐約王》(1957),以及和蘇菲亞羅蘭、馬龍白蘭度合演的《香港女伯爵》(1967)。雖然他曾經兩次獲得奧斯卡榮譽獎,但他對奧斯卡獎項卻相當不在意,甚至還把1929年獲得的奧斯卡小金人當作門檔使用,因此在1930年代的電影圈,許多人對他非常不滿。 儘管卓別林長期在美國電影工業中發展,卻始終保持英國籍。1952年卓別林移居瑞士之後,1956年便有人提議有鑑於卓別林在藝術方面的偉大成就,認為應該授予他爵士稱號。但當時因卓別林的爭議,英國當局並無作為,認為會降低英國封爵制度在美國民眾心目中的地位。直到1975年,也就是卓別林逝世前2年,才終於獲得爵士稱號。同時在瑞士沃韋故居,也設有「卓別林博物館」。 卓別林的《城市之光》被影評人認為是卓別林從影生涯的顛峰之作,更是史上最偉大電影之一。1992年,本片因其在「文化、歷史和審美方面的顯著成就」,被美國國會圖書館列入國家電影登記部下屬的國家電影保存委員會保護電影名單。(圖片來源:WiKi) 卓別林的第一部有聲電影《大獨裁者》(1940年出品),尖銳諷刺了納粹主義和希特勒。全戲高潮是在片末,他公然要求在政治上對抗法西斯主義,對當時尚未參與戰爭,且仍與希特勒保持良好關係的美國社會。帶來莫大的衝擊。(圖片來源:WiK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