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年的國民黨還在不在?

圖片來源:民視
圖片來源:民視

國民黨主席補選起跑,確定是郝龍斌、江啟臣對戰的格局。雖然這屆主席任期僅一年多,期間不會有重大的選舉,但國民黨今年的大敗與「親中」標籤有直接的關係,外界仍舊關心國民黨的兩岸政策會有怎樣的調整。

郝龍斌日前接受趙少康專訪時提到,大陸應該正視中華民國存在的事實,「九二共識、一中各表」是不是要調整,黨內可以對話,但不急著形成新共識。郝龍斌甚至表示,如果大陸堅持不承認中華民國,連三通都可以考慮是否要繼續下去。這樣的說法引發新黨強烈批評,認為郝龍斌的言論已經變成「小綠」,新黨必須和郝龍斌切斷過去的關係。

江啟臣也同樣提到相同的概念,強調對岸必須正視中華民國存在。至於「一中各表」要不要繼續講、「九二共識」要不要繼續用?可以開放討論跟辯論,但最後的共識,不應脫離台灣社會主流民意,底線就是回歸中華民國憲法精神,以中華民國為主體、台灣人民優先、台灣社會優先。

目前為止,郝龍斌、江啟臣兩人對兩岸政策的說法相當接近,都提到對岸必須正視中華民國存在,用語都強調「中華民國」、儘可能不用「一中」這個字眼,甚至連「憲法一中」都不太談。

去年初「習五點」、年中的香港「反送中」、今年初的武漢病毒疫情,將台灣人民對中國的反感激到最高點。可以預計,未來很多年的時間,「一中」在台灣都不會有市場,國民黨如果還有重返執政的想法,揚棄一中、避談一中,恐怕都是不得不然的選擇。

國民黨目前對兩岸政策的討論,大多仍著眼於選票的考量,也就是台灣人民的反應;既然找不到北京能夠接受的論述,所以北京的反應倒在其次。只是國民黨沒有主張台獨的理由跟淵源,所以必然只能維持一個相對友中或和中的政治光譜。

但其實國民黨的兩岸政策,還有一個更上位的意義,就是國民黨的自我認知,國民黨究竟是什麼、國民黨究竟是誰?國民黨終究要去面對這個問題,才可能發展出可行的論述。

農曆年前,準副總統賴清德接受廣播節目專時曾經說過,「1911年創立那個中華民國已經不存在」,經過100多年的歷史,中華民國已經在台灣新生。同樣的問題我們也可以問,「1911年的中國國民黨還在不在?」郝龍斌、江啟臣口中必須要正視的那個「中華民國」,是從1911年至今,還是從1949年起算?

長期以來,國民黨兩岸關係的論述,都是建立在「一中」的基礎上,這個一中是透過「相互否定」,來維繫兩岸或國共兩黨之間的臍帶。中華民國跟中華人民共和國都自認是唯一合法的「中國」,互相否定對方的存在,認為兩岸只是暫時的分治,但形式上都有「統一」的共同目標,所以不需要立刻發生衝突。

「九二共識」之所以被形容是兩岸關係的「定海神針」,就是因為這四個字的模糊取代了原本互相否定的針鋒相對,台灣認定的「九二共識」內涵是「一中各表」,我們說是中華民國、對岸說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而對岸的認定則是「一中不表」,雙方都同意「一個中國」,只是不進一步表述誰才是那個中國。

而當「習五點」提出「兩制台灣方案」時,其實就已經改變了原本的基礎,讓國民黨無法在這個基礎上維持兩岸論述。可以想見,未來兩人不管誰當選黨主席,「九二共識」國民黨大概都沒有辦法繼續用,但短時間之內恐怕也找不到其他新的有用的論述跟基礎。

既然「互相否定」的模糊已經走不下去,國民黨只能往「互相承認」的這條路嘗試,所以郝龍斌、江啟臣都同樣提到「正視中華民國存在」,但兩人的論述還是有些微的差距。郝龍斌的「斷三通」之說,似乎隱涵有「互相否定」的意味,如果不能互相承認,就回到「漢賊不兩立」的局面,丟掉「九二共識」,強硬地堅持中華民國才是正統。

國民黨如果自認為自己還是1911年的那個國民黨,就有「相互否定」論述的空間。如果自認是1949年或更晚新生的國民黨,自然就不能用「相互否定」的論述,也沒有所謂「統一」、「一中」問題,也沒有國共之間的臍帶。

如果國民黨的自我認知是後者,所謂的「中華民國憲法精神」,跟蔡英文口中的「中華民國台灣」、跟賴清德口中「1911年已經不存在的中華民國」,也就沒有太大的差異。那國民黨就真的應該考慮,把黨名的「中國」二字拿掉,或直接改為「中華民國國民黨」,不僅能讓民眾認識得更清楚一些,對選票也多少會有幫助。

【作者 單厚之/媒體工作者】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 >>> 投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