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的臺海危機與日本:日美安保條約之修訂與金門島

第二次臺海危機(金門八二三砲戰)爆發之際,亦引起日本的高度關注。由於臺海危機在隔年1959年解除時,正值美日兩國進行安保條約的協商談判期間,日本憂慮「可能捲入」中國與臺灣之間的紛爭,因此相當關注金門戰事。

忽然之間,「臺灣有事」成為主要議題,近年來,臺灣海峽受到熱地關注。過往,即使在冷戰期間,日本亦曾關注臺灣海峽與其統治範圍內的金門島。然而,引發日本關注的契機在於,岸信介政權參與美日安保條約的協商過程期間,臺灣海峽爆發的軍事危機。

東亞「熱戰」與日本

從1930年代起日本引發的滿洲事變(譯註:九一八事變),至少直到越戰終結,卻又爆發中越戰爭的1970年代末期,東亞的戰火長期持續,直至和平時代來臨之後,整體才得以實現經濟繁榮。在東亞,與其說「冷戰」,實際上卻是處於「熱戰」狀態。然而,1930年代發動戰爭的日本,從1945年戰敗之後,便將自己定位為和平國家,採取不直接參與戰爭的立場。

然而,相較於1951年的舊安保條約,岸信介政權尋求簽訂更具自主性的安全保障條約,理解到日本將增加自身負擔,以及與美國雙邊關係的緊密提升等納入視野,推進協商以修訂條約一事,卻在日本國內激起強烈的反對運動。日本社會除了對「戰爭」本身的忌避反感之外,對於美日同盟的強化,將導致日本恐將捲入東亞的「熱戰」,感到疑懼憂心。

該次安保修訂的協商期間,日本周邊爆發最嚴重的「戰爭」,莫過於1958年的第二次臺海危機。該場「戰爭」裡,中華民國統治下的金門島持續遭受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砲擊,戰事終結之際,中華民國國軍更是反過來轟炸廈門,以報先前的一箭之仇。日本媒體連日報導第二次臺海危機局勢,議會亦多次討論戰況。在中日戰爭期間,金門島雖處於日本佔領之下,但幾乎未曾受到日本社會的關注,但在此次危機裡,突然間成為鎂光燈的焦點。

金門島與第二次臺海危機

金門島位於廈門眼望可見之處,連同周邊列嶼,其總面積不過約150平方公里。歷史上培養出許多科舉官員,人才輩出;而許多移民至日本與東南亞的華僑,亦是來自金門,該島可說是華僑故鄉,亦即僑鄉。這個島嶼受到重視的原因在於,國共內戰之際,國民黨軍節節敗退,被迫南下,其後於1949年10月的金門古寧頭戰役之中,成功擊敗共產黨軍。這便是該地成為戰略要地的原因。

在連戰連敗的國民黨軍隊心目中,金門島旋即被視為「勝利之聖地」,冷戰時期成為與中國對峙之軍事前線。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國共內戰並未就此終結。第二次臺海危機之後,軍事對峙已淪為「形式」,卻仍維持著高度的軍事緊張態勢。駐臺美軍於1979年撤離之後,直到國民黨政權於1991年5月1日藉由廢止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公開宣示放棄反攻大陸的政策之前,兩岸的軍事對峙可以說一直持續。自從放棄反攻大陸後,金門島終於從加諸其上的戰時動員體制裡獲得解放,反而轉變為與對岸中國進行相互交流的最前線。

從1958年8月23日起,金門島遭受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砲擊。一般的說法裡,一個半月的時間內所發射的砲彈數量,總計高達50萬發之多。在此期間,金門島引起日本國會、媒體以及論壇的關注與討論。岩波書店的《世界》雜誌於1958年11月號裡,特別企畫了特輯「臺灣海峽的緊急狀態與日本」。其中有文章對於舊有的安保體制提出質疑,並且認為:「基於『保衛距離中國本土僅三哩、距離台灣百餘哩的小島金門,對於東亞的和平與安全至關重要』的觀點,若在美國對中國採取軍事行動的狀況之下,要使用日本基地之際,美日安保條約完全無法阻止與限制。」

日美安保條約之修訂協商與金門島

然而,金門島在日本引發更多關注的時期,其實是第二次臺海危機結束,實際進入修訂日美安保條約的協商談判之後。1959年6月27日,《讀賣新聞》刊登了新安保條約草案(「新安保條約起草完成 明確規範相互防衛之義務」)之後,該草案除了美日間相互關係的提升,也包含與舊有的安保條約內容同樣的所謂「遠東條款」――亦即「遠東之和平與安全」,這些內容於是公諸於世。作為回應此草案,在國會也出現如此的質詢場景,該年7月3日的眾議院外務委員會上,社會黨議員戶叶里子質詢任外相的藤山一郎:「守護遠東地區和平與安全的區域,其涵蓋範圍究竟有多大?」對此,藤山一郎外相回答,「無明確指涉。」

《朝日新聞》亦於同月26日指出:「在新的安保條約裡使用與現行條約相同的『維持遠東和平』之措辭,是否會讓國民產生某種印象,認為日本將與美國共同擔負起更加廣大的義務,甚至涵蓋至整個遠東地區的防衛工作?」(「對於『遠東和平』之疑義 自民黨外交調查會激論如何修訂安保條約」),對於遠東之範圍提出質疑。

同年10月28日,日本社會黨的淺沼稻次郎在眾議院的院會上,以金門與馬祖的戰事為例,憂心忡忡地表示:「以遠東的和平之名,是否易迫使日本介入戰爭,」強調對於「被迫捲入戰爭」的憂慮。11月19日,在外務委員會上,帆足計(譯註:時任日本社會黨眾議員)也透過金門事件,強調日本恐將「捲入戰爭」的危險性,他提到:「假若利用日本基地的美軍,因金門與馬祖之戰事而轟炸福建或北京。如此一來便與以往不同,由於現在將強化明確的相互援助條約――亦即安保條約,因此,日本基地必然成為遭受對方國家報復性轟炸的目標。不可避免地將自動捲入戰爭。」

經過這些討論之後,日本政府於1960年2月26日提出官方的統一見解,將「遠東」的範圍定義為「基本上為菲律賓以北,日本及其周邊區域、韓國以及中華民國控制下的區域」。此見解可視為將金門島納入日美新安保條約的「遠東」範疇之內。

在該官方見解公布前的2月13日,《朝日新聞》(晚報)刊登文章「今日的問題 『遠東』的不安」指出:「最近,對於『金門與馬祖』相關爭議裡,政府在國會上所表現出來的態度,令人難以理解,」該文更提到:「從兩年前的夏季至秋季,臺海情勢的波瀾起伏甚為激烈。對於中國大陸與臺灣之間的戰事,萬一真的讓背後的蘇聯與美國也捲入戰爭,將引發令人驚懼的危機,因此日本輿論強烈支持針對既有安保條約,進行修訂條約的協商談判。」該文認為,金門周邊的緊張局勢推動了安保條約的修訂。然而,「在日本國民眼中,金門和馬祖已不再是『遠東的和平與安全』之化身,而是『遠東的危險和不安』之象徵」。即使「中美共同防禦條約不包括金門與馬祖」,日美安保條約卻將其納入,「駐日美軍的出動將使這些島嶼與日本的命運相連,這使人難以忍受。國民將會產生疑問,這次修訂的目的為何?」該文對於「遠東條款」表示強烈反對。

石原裕次郎領銜主演的電影也在金門拍攝製作

先不論《朝日新聞》將金門島形容為「遠東的危險和不安」是否恰當,但日本社會的確深刻意識到「金門」的存在。1962年11月,日本與臺灣(中華民國)合作的電影《金門灣風雲》(原名「金門島にかける橋」,又名「海灣風雲」,由日活與中央電影公司合拍)上映。這部影片確實象徵著日本社會對於金門島的高度關注。

由石原裕次郎與王莫愁(譯註:又名華欣)領銜主演。電影為石原飾演的醫生武井一郎與王莫愁飾演的楊麗春之間的愛情故事,拍攝製作之際,不僅只在臺灣本島,更前往金門島進行外景拍攝,此點至關重要。武井在東京為韓戰的傷兵治療時,認識了楊麗春,但由於現場發生的醫療問題,武井被迫離開醫院。3年後,他在臺灣的高雄再次與楊麗春相遇。其後武井前往金門島,楊麗春也追隨而至,這是整部電影的故事大綱。關於影片的結局,聽說在日華(日臺)之間引起了許多討論,但無論如何,重要的是金門島成為了這部影片的題材。

「金門島風雲」此電影名稱,很容易令人聯想到以泰緬鐵路為題材的《桂河大橋》的靈感。這反映了當時的日本社會,認識到「金門島=戰場」,亦即象徵著「熱戰」的金門認知。

然而,在此之後,日本社會逐漸減少討論金門島。在2010年代,安保議題再度引發關注,討論起「捲入戰爭」的論述,但此時已經不再視金門島為戰爭的最前線,反而將臺灣本島納入視野,思考「臺灣有事」的各種可能性。

川島真 [作者簡介]

nippon.com編輯策劃委員會委員長。東京大學綜合文化研究科教授。專攻亞洲政治外交史、中國外交史。1968年生於東京都。1992年畢業於東京外國語大學外語系中文專業。1997年修滿東京大學研究所人文社會系研究科博士課程學分後退學,獲博士(文學)學位。經任北海道大學法學系副教授後,擔任現職。著作有《中國近代外交的形成》(名古屋大學出版會,2004年)、《21世紀的「中華」 習近平中國與東亞》(中央公論新社,2016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