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歲女大生突肢體無力、口齒不清 竟是心臟「卵圓孔」未閉合引發腦中風

記者潘靚緯/台中報導

20歲女大生突然右側肢體無力、口齒不清,發生腦中風 ,經過一連串詳細檢查,竟是心臟卵圓孔未閉合引起的腦中風。(圖/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提供)
20歲女大生突然右側肢體無力、口齒不清,發生腦中風 ,經過一連串詳細檢查,竟是心臟卵圓孔未閉合引起的腦中風。(圖/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提供)

一名20歲吳姓大學生在校內突然出現右側肢體無力、口齒含糊不清與構音困難,緊急被送到鄰近醫院急診,經初步腦部斷層掃描,顯示並無腦出血,但症狀仍反覆惡化,且左側顏面神經麻痺,進一步做腦部核磁共振造影檢查,發現基底核左側出現腦梗塞,轉院至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神經內科檢查,也無發現異常,直到在兒童心臟科安排微創心導管檢查,才發現是「開放性卵圓孔型心房中膈缺損」引起的腦中風。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兒童心臟科郭業文主任指出,「卵圓孔」在胎兒時期是循環系統必要的構造,一旦新生兒出生後,肺部擴張充滿空氣,改變血行動力學,此時就不需要卵圓孔的功能,並會在出生後約一至兩年內逐漸關閉,而無法自行閉合者,才會稱作開放性卵圓孔。

根據統計,有25%的成年人卵圓孔不會自行關閉,若有來自下肢靜脈的血栓流回到心臟,容易從右心房經卵圓孔到左心房,再掉到左心室後進入主動脈,最後阻塞腦部血管造成「心源性腦中風」的來源。根據研究顯示有四分一的缺血性中風患者有機會再復發,且復發會比第一次有更嚴重的肢體傷殘以及更高的死亡率。

透過微創心導管手術,置放「卵圓孔關閉器」,將卵圓孔關閉起來,可減少97%以上再度腦中風機率,比起傳統開心手術復原期短風險相對較低。(圖/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提供)
透過微創心導管手術,置放「卵圓孔關閉器」,將卵圓孔關閉起來,可減少97%以上再度腦中風機率,比起傳統開心手術復原期短風險相對較低。(圖/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提供)
透過微創心導管手術,置放「卵圓孔關閉器」,將卵圓孔關閉起來,可減少97%以上再度腦中風機率,比起傳統開心手術復原期短風險相對較低。(圖/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提供)
透過微創心導管手術,置放「卵圓孔關閉器」,將卵圓孔關閉起來,可減少97%以上再度腦中風機率,比起傳統開心手術復原期短風險相對較低。(圖/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提供)

早期的傳統開放性卵圓孔治療,以抗凝血藥物或外科開心手術介入,包括開刀、體外循環讓心臟停止與打開心臟修補卵圓孔,但手術傷口大,且易有併發症,風險較高,復原期又長。隨著醫療進步,已不用開胸鋸骨,透過微創心導管置放「卵圓孔關閉器」,透過一根約3毫米的細管,從鼠蹊部股靜脈經由下腔靜脈到右心房,穿過卵圓孔到左心房,釋放「左傘」卡住卵圓孔,再回到右心房把「右傘」釋放,使兩片傘將洞夾住補起來,封堵器的特殊材質可促進組織癒合,手術時間約半小時,且不需全身麻醉,住院數天即可返家,術後僅需要服用6個月的抗凝血藥物,若單以傳統藥物治療,再中風的機會仍有4%~10%,但經由微創心導管把卵圓孔關閉起來,則可減少97%以上再度中風的風險。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兒童心臟科郭業文主任表示,「隱源性中風」在45歲以下的族群發生率較高,其中有50%的患者同時還有開放性卵圓孔(patent foramen ovale,PFO),容易罹患突發性臉部、單側肢體、四肢發麻無力、口齒不清或暈眩等症狀的小中風,通常會在24小時內恢復正常。

根據文獻顯示,偏頭痛的患者常有開放性卵圓孔,尤其是預兆性偏頭痛(Migraine Aura)的患者(發作前5到20分鐘內易發生暈眩、耳鳴、看到亮點或閃光、手腳刺痛麻木,或是口齒不清等症狀),患有開放性卵圓孔的機率高達40%~60%,根據學者報告,預兆性偏頭痛患者擁有開放性卵圓孔的機率比一般人高出約4.5倍。

更多三立新聞網報導
搭自由座排隊2HR!高鐵致歉:10/1運量創「通車以來新高」國慶連假備戰
女山友滑落玉山八通關20M邊坡 蹲馬步卡山壁苦撐、登山隊急降繩索救援
台中高鐵塞爆!人潮「排到停車場」她排自由座3小時見1幕讚:國民素質高
醫院值夜班椅子忽傳詭聲 護理師好奇割開揭真相超挫:比鬧鬼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