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項食安疑慮物未納管 檢舉電話1個月僅3通

行政院「食安五環」政策近日引發爭議,立法院預算中心明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案評估報告指出,食安五環的源頭控管、追蹤有害物質仍有漏洞,至今年7月仍有20項具食安風險疑慮化學物質未納管或回歸衛福部主管法規管理;化學署公開的統計資料也缺乏毒性化學物質的危害資訊風險評估與控管等相關資訊。

經濟部2013年曾跨部會盤點57種具食安風險疑慮化學物質,列為第一階段優先評估列管清單,報告指出,其中有28種依毒管法管理、3種依農管法管理、6種被列為關注化學物質,但仍有20種無特定法管理或回歸衛福部主管法規管理,與食安五環源頭管控的原定目標不合。

預算中心表示,據化學署網站「57種具食安風險疑慮化學物質」專區統計,甲醇、矽酸鈉、二氧化氯、硼砂、水楊酸等5種未納管化學物更曾被民眾誤用,像是將甲醇加入私釀米酒、將矽酸鈉用於雞蛋延長保鮮等,顯見政府未能逐步納管,形成食安風險管理漏洞。

報告也點出,化學署2014年起公告毒性化學物質總釋放申報量統計資料,但今年公告的2021年統計資料,卻缺乏毒性化學物質的運作及釋放量多年度比較資訊與趨勢分析、危害資訊的風險評估與控管等相關資訊。

預算中心表示,若既有年度間的資訊串聯或評估結果無法有效運用分析,恐難掌握危害風險全貌,也難以研析降低毒化物釋放的策進作為,呼籲化學署持續評估納管化學物的可行性,並強化統計資料串聯及加值運用分析,落實「危害資訊完整傳遞、降低健康風險暴露」的預期目標。

食安恐慌不斷,昨日食藥署表示,國內多年來設有「1919」全國食安專線可供民眾諮詢。不過食藥署也坦言專線使用率不高,9月以來一個多月來僅3通檢舉電話,且都堅持不留聯絡方式,擔心被農業部告發、被政府約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