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德國大選》德國選舉為何有兩張票?總理又如何誕生? 三張圖看懂德國選制
今年9月24日德國將迎來四年一次的聯邦議會選舉,將同時選出新議會,並決定未來的新總理,外界都在關注現任總理梅克爾能否繼續締造「不敗神話」四度連任。與美國總統選舉不同,德國總理不是由民眾直接選出,而是民眾選議員,議員再選出總理。究竟該怎麼選?流程又是什麼?如何才能組成政府?總理又是怎麼產生?以下三張圖將分別解釋。
德國大選誰可以投票?(風傳媒製圖)
誰可以投票?
根據德國聯邦基本法(德國憲法)第38條第2款明文規定,所有德國公民年滿18歲,且在過去25年內,有在德國連續居住3個月以上,即可參與選舉投票。不過聯邦選舉法第13節第2點規定,法官若判定當事人身心狀態及社會環境評估等條件,不具備決策能力,必須接受全面監護,或是被褫奪公權,則無法行使投票權。
【延伸閱讀】超過8萬名被剝奪投票權的選民:受全面監護的身心障礙者
一張選票有兩格要劃,到底要怎麼畫?(風傳媒製圖)
一票選人,一票選黨,政黨得票率不到5%不能進國會
德國總統為虛位元首,總理才真正的政府領導。各邦民眾選出議員,再由議員選出總理,因此哪個政黨得到的國會席位最多,其推派的候選人就能成為總理。自1949年以來,基督教民主聯盟(CDU)和社會民主黨(SPD)一直是聯邦議院(Bundestag)中的兩大黨。
德國國會和台灣一樣採用兩票制,一票選人,一票選黨,不一樣的是台灣為「並立制」,也就是從選區選出的席位,與政黨獲得政黨票比例得到的席位分開計算,有利大黨。德國則採用「聯立制」,扣除區域選出的議員席次後,差額由政黨比例代表名額中補足,這樣的制度則有利於小黨。
從2002年開始,德國聯邦議院規定至少要有598名議員。其中一半議席由299個選區的選民投票產生,另外一半是由選民投下的「政黨票」分配,政黨再把議院席位分配給黨內議員。此外,為了避免在威瑪共和時,議會中政黨林立妨礙大黨組閣的情況重演,德國更改選舉法歸,增設「5%門檻」限制條款,亦即得票不到5%的小黨將無法進入國會,扣掉這些選票後再將得票超過5%政黨的席位按得票比例分配。
德國總理如何產生?(風傳媒製圖)
直選議員超過政黨票比例 議員總人數可超過598席
假設一個政黨贏得了35%政黨票,代表他之後也可以在聯邦議院擁有35%的席位,但倘若某一政黨在各選區中得到的直選席次多於「政黨票」分配的席位,則可以保留多出來的這些席位,稱之為「超額席次」(Overhang seats),通常政黨間會進行協調,增加議會的議員總數。2013年大選聯邦議會最終共產生631席議員,今年預估可能產生700多名議員。
聯邦議院組成後,議員們必須在大選後一個月內選出總理,若過半可以單獨組閣,由於德國選制設計,很難出現單獨組閣之情形,因此通常是由取得最多席次的國會最大黨組成執政聯盟,如現在執政的基督教民主聯盟就是和巴伐利亞基督教社會聯盟(CSU)組成執政聯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