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創新教育國際年會】每天4分鐘的閱讀魔法 讓看到平板才會醒的孩子也能自主閱讀

【2020創新教育國際年會】每天4分鐘的閱讀魔法 讓看到平板才會醒的孩子也能自主閱讀
【2020創新教育國際年會】每天4分鐘的閱讀魔法 讓看到平板才會醒的孩子也能自主閱讀

● 看專輯|2020教育創新國際年會

小學五年級的小胖,夢想是當棒球選手,但是他的口語能力不佳,學習力低落,只有拿到平板會醒過來。彰化縣原斗國中小教師林怡辰善用小胖對棒球的興趣,透過圖書館裡一本《棒球技巧》的書,啟動小胖的閱讀興趣,再透過全班共讀書,提升閱讀量。「之後他還看了各種棒球技巧的書籍、《王建民傳記》等,」林怡辰驕傲地介紹小胖,要讓大家看到閱讀永不嫌晚,「他也利用寒暑假的時間,研究各種棒球的知識,圖解指叉球的技巧和投法,最後成為棒球專家。」

「閱讀」是最基本、花費最少且易入手的自主學習方式。親子天下舉辦2020教育創新國際年會,24日下午論壇中,以「閱讀,如何啟動自主學習」,邀請台東大學特殊教育學系教授曾世杰、彰化縣原斗國中小教師林怡辰、品學堂執行長黃國珍,分享如何讓孩子學會閱讀,從閱讀中獲取新知,啟動自主學習的開關。

林怡辰:只要相信就能看見

長期投入偏鄉、推動閱讀教育的林怡辰,以帶班經驗介紹如何引發孩子的閱讀興趣。她請孩子帶一本書到校,卻有人帶了農民曆。全班有人九九乘法表不會背、繪本文字也看不懂,但只要依孩子興趣與程度挑到適合的書,就能引發孩子的閱讀動機。林怡辰實際模擬課堂,以三隻小豬的故事為例,讓現場觀眾分組討論,40秒後立即分享,體驗課堂互動性很高,也不枯燥。

林怡辰老師(圖左後)帶領的現場分組演練,黃國珍老師(圖右前)也和觀眾認真參與,如何加入故事細節與動作,講出一個生動的故事。楊煥世攝。

透過實際演練,她示範了如何利用每天4分鐘、每週累積20分鐘的閱讀討論分享,累積成孩子從橋樑書、少年小說,再橫跨科普、史哲、科學偵探等領域。她笑說,只要一點點方法,就能讓孩子有很大的改變。

「不是看見才相信,我是相信就會看見」林怡辰憑著強大的熱情推動閱讀,在班級實際執行後,小學生在短短兩年間,就從學會閱讀、閱讀學習,達到自主學習。

曾士杰:差異化閱讀引導,引發孩子動機

曾任國家教育研究院副院長,參與十二年國教課程綱要起草的曾世杰,舉例多年在偏鄉幫助學習障礙與文化及社會經濟背景低落的弱勢孩子提升閱讀理解力並弭平學習落差的教育經驗。

台東大學特殊教育學系教授曾世杰。楊煥世攝

他以永齡教育基金會希望小學的教材為例,說明如何幫助不同階段的孩子學習閱讀。他表示,小學三年級前,要先學會閱讀,將識字、解碼、文章結構等融入其中,目的是建立成功經驗,引發學習成就。國小三年級開始,要有系統的引進常見文章類型。到了三到六年級,就要有系統性的教導重要的閱讀策略,舉例中高年級學生,練習「推論」,在閱讀文章後,進行鷹架式層層提問,不斷問「為什麼」,伴隨課後評量與複習,讓孩子更容易找到文章的重點。

他以自己寫的課文為例,一位老先生上車,有年輕人在旁邊看書不讓座,有人忍不住糾正,年輕人只好站起來,站起來才知道他帶拐杖,結果全車都安靜下來,糾正的主角也臉紅,急忙道歉。像這樣的短文可以有的提問是:為什麼年輕人一站起來,全車都安靜?為什麼主角要臉紅?曾世杰說,這些推論都是在讀小說的時候,可以練習的機會。

黃國珍:資訊網絡中,人人是讀者也是作者

身為品學堂執行長、《閱讀理解學習誌》總編輯的黃國珍,也是華人世界青少年閱讀的推手。接續閱讀的學習策略與方法,他指出,過去我們會把學習焦點放在老師傳授的內容。但現在,老師的角色要更積極,讓學生更深刻理解,嘗試從接收訊息找出意義,並讀出深度思考力。他表示,閱讀素養很重要,要建立在對外在世界合理且正確的理解上。

品學堂執行長、《閱讀理解學習誌》總編輯黃國珍。楊煥世攝

呼應新課綱強調,「在真實情境與真實問題」,他回應家長常問的,為什麼要把真實情境問題放到新課綱?強調是「真實」?還是「情境」、「問題」?他以兩張颱風路徑圖為例,2016年的颱風路徑圖與2020年路徑圖,不但2020年颱風數量減少,形成的區域和起點也不一樣,可是形成颱風的原理原則卻是一樣的。「這就是真實情境,是認識世界的基礎」,黃國珍說,課堂評量重點已經不是記憶背誦,而是面對真實世界,建立在理解上,對於真實情境的掌握。

「閱讀已是生存工具,不是可有可無的嗜好」黃國珍一語道破閱讀的重要。然而我們閱讀的不是世界本身,而是透過別人轉譯的訊息。因此,國小三年級前,要Learn to read(學會閱讀),國小四年級之後就要進行Read to learn(閱讀學習)。」黃國珍提到,孩子未來需要的是自主學習的能力,透過閱讀,根據環境改變與時俱進,才有能力成為更好的自己。而培養自主學習能力的核心,正是「閱讀力」。

他表示推動閱讀,不只是教育孩子,而是為整個世代創造未來發展的機會。「在資訊的網絡中,每個人都是讀者也是作者。」他也以天才圍棋手輸給人工智慧的例子說明,「我認為這個比賽還是人跟人之間的比賽,有人工智能(輔助)的人打敗沒有人工智能的人」,暗指改變遊戲規則的,不是人工智能,而是擁有人工智能的人。隨著人類知識更新的週期不斷加速,「我們要培養孩子成為未來的棋子、棋手,還是改變遊戲規則的人?」黃國珍的提問,也為今天論壇提出最好的省思。

閱讀偏食、數位使用與閱讀的拉扯

現場聽眾也透過Slido提問,例如:孩子有閱讀偏食的問題,家長該怎麼辦?或是孩子雖然讀得多,卻不理解閱讀內容,又該怎麼辦?曾世杰以自己的教養建議,橋樑書是重要的,譬如可以先有些背景知識再來讀,他也曾帶孩子先看漫畫版,再讀文字書。林怡辰則建議,可以透過同學間的互相分享,作為書籍導讀、介紹,引起興趣。

網路世代,孩子玩平板很開心,但是不願意閱讀,也是很多家長的困擾。黃國珍建議家長,可以的做法是,「小孩花了多少時間使用平板,必須花同樣的時間在學習,就可以達到兩者平衡」,此舉同時也能讓孩子學習時間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