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動盪一年 衝突與和解的新機遇
2020國際大事,這集回顧動盪與衝突。美國5月底掀起種族平權運動,短短兩個星期浪潮就席捲全球。亞洲方面,向來尊敬皇室的泰國,爆發學運,喊出修改憲法、改革皇室口號,激化階級對立;而在中亞高加索、東非...
美國開始發放第二輪紓困補助,每人600美元,資誠稅務諮詢顧問公司執行董事蘇宥人提醒,海外美國人也有。 他指出,符合資格者若2019年還未申報美國稅,應儘快申報,或於今年申報2020稅報時提出相關申請,若對紓困金發放有任何疑問,建議納稅人應諮詢美國稅領域專業人士,以免影響自身權益。 資誠整理資料指出,美國總統川普於2020年12月27日正式簽署國會於12月21日通過的總值高達2.4兆美元(約合新台幣67.3兆元)的《2021撥款法案》(The Consolidated Appropriations Act 2021, CAA),此法案包含第二輪針對個人納稅義務人的直接補助600美元的現金(Economic Impact Payment 2, EIP2)。美國稅局表示此筆紓困補助已於12月29日晚間開始向民眾發放。 和第一輪紓困措施的領取門檻相同,個人調整後總收入(AGI)不超7.5萬美元、夫妻合併申報調整後總收入不超過15萬美元可直接獲領補助。與第一輪不同,這次現金補助每人為600美元,而第一輪補助為每人1,200美元。但是小於17歲者第一輪補助每人500美元,第二輪則提高到每人600美...
繼高達1.9兆美元的美國救援計畫公布後,美國總統當選人拜登預計下月再推2兆美元預算,著重基礎建設和氣候變化等長期目標的政策,讓市場信心大振。加上美國財報季將登場,預估2021年將重回雙位數正成長,政策面及企業財報利多有望推升全球股市延續偏多格局。
全美新冠疫苗緩不濟急,川普政府承諾釋出的庫存,被懷疑可能根本不存在,因為各州政府都在問,疫苗量怎麼這麼少?怎麼夠民眾施打呢?以紐約州為例,統計700萬人符合施打資格,但政府每周只會收到30萬劑左右的疫苗,州長古莫無奈地說,這要花上半年才能讓全部人施打完畢,這樣怎麼防疫?即將上任的美國CDC主任預測,以目前美國死亡人數逼近40萬人的速度,到2月中旬,病故人數將超過50萬人!雖然全美各地陸續有大型疫苗站開張,能容納2500人施打疫苗,但疫苗就是不夠,在德州的美粒果棒球場,周末就上演了疫苗站突然緊急關閉的事件,讓許多民眾明明已經上網預約,還排隊排了老半天,卻只能空手而歸。
(中央社記者侯姿瑩新加坡19日專電)美國準總統拜登20日將宣誓就任。新加坡媒體分析,拜登上台後對亞洲有4大優先工作,包括聯合盟友對抗中國、打破貿易壁壘、推動北韓去核化,以及說服盟友及夥伴「這次將會不一樣」。
(中央社華盛頓17日綜合外電報導)美國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爆發將近一年,如今約40萬人染疫死亡。紐約時報指出,白宮不願統一全國防疫策略、州長們拒衛生專家於門外與無盡的錯誤資訊內耗,造就今日的疫情泥淖。
【時報-台北電】美國候任總統拜登多次表態上任後將優先聚焦新冠疫情、經濟等內政問題,但也摩拳擦掌,希望向全世界證明「美國老大回來了」。就在拜登準備擁抱多邊主義的同時,有媒體質疑,世界已大不相同,失去眾國信任的美國想重返領導地位,可謂困難重重;也有人認為,美國應更謙遜歸來,包括重啟對中國的接觸。 德國媒體曾報導,面對中國崛起、歐洲追求自主戰略…世界已不再是美國說什麼,其他國家就做什麼;《時代》雜誌認為,拜登上任後,會發現世界對美國的老大地位保持警惕;路透也稱,儘管民主黨政府可能在部分領域迅速轉變立場,如重新加入川普退出的《巴黎氣候協定》,但它無法改變「美國已不再那麼與眾不同」的事實。 拜登重返《巴黎氣候協定》,被認為是美國重新「加入群組」的第一步。英國《金融時報》認為,要重建美國的領導地位,「說比做容易」。由於美國國力衰退,僅透過重返國際協定或組織,並不能讓美國再度坐上大位。未來華府不可能再單方面決定各項接觸條件,如美國環保局前局長吉娜.麥卡錫所言,美國「必須以非常謙卑的態度重新進入這個(氣候)領域」。 事實上,拜登勝選後,歐洲領袖紛紛期待跨大西洋同盟回歸,但對於美國再當老大,他們的心態很複雜。歐洲究竟要追求戰略自主,或是繼續在安全上依賴美國?德國《南德意志報》評論稱,歐洲可能被誘惑,再次躲藏在美國陰影下,但不論如何,美歐都不可能回到過去那種關係。 美國棘手的內政問題,也讓外界替拜登的雄心壯志打上問號。《外交政策》提供拜登政府一些建議:首先,不應追求全球軍事主導地位,因為這會導致永無休止的戰爭和巨大國防成本;其次,必須與盟友一起努力,創造穩定平衡,而非在任何區域追求領袖角色;最後,緩和對中國的軍事主義,保留與北京對話和合作的空間,對不計後果的干預和承諾說「不」,例如拒絕打破美國對台「戰略模糊」政策。(新聞來源:中國時報─記者施施/綜合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