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航運大爆發!拆解背後關鍵原因,後疫情時代還能旺多久?

農曆年前,長榮航運宣布發出40個月的年終獎金,羨煞許多上班族。高額的年終獎金背後反映的,正是航運產業在2021年的高營收、高獲利。

在今年《數位時代》「高價值企業100強」調查中,並未納入航運業,因為它的好表現,主要跟新冠疫情、產業循環2大因素有關,並非有突破性創新或轉型作為。

為了維持本刊「高價值企業100強」榜單與前幾年調查行業別的一致性,今年以獨立榜單的形式,另行拆解古老的航運產業,在疫情時代下的奇幻旅程。

航運,是全世界最古老的產業之一,是維繫全球經濟活動,幕後不可或缺的關鍵推手。

航運業表現好壞通常與全球經濟、景氣循環有高度關聯。 國泰證期顧問處經理蔡明翰分析,在2020年疫情爆發以前,全球航運產業呈現供給過剩,主要原因是2008年金融海嘯後,全球貿易規模達到半世紀以來低點,在規模經濟壓低製造成本影響下,貨輪愈造愈大,使得全球運載力過剩,運價、獲利都無法衝高。

近年環保意識抬頭,耗油的貨輪被要求使用對環境影響較小的低硫燃油,或是安裝脫硫器。許多船公司因為擔心改裝貨輪會導致成本增加,乾脆把老舊的貨輪報廢,直接購買新型貨輪,因為當時運力本來就供給過剩,船公司大多判斷影響不大。

長榮 圖/長榮
長榮 圖/長榮

運價短期內不會降太多

航運業有機會再好2~3年

沒想到,2020年下半年全球疫情升溫,部分碼頭工人、拖車司機染疫,導致人力吃緊。一艘貨輪靠港後,從卸貨、貨櫃運輸,一路抵達終點的倉儲,整個運輸流程都慢了下來,影響到後面要進港的船隻,最後使得港口大塞車、缺乏空貨櫃裝貨,供給與需求陷入失衡。

KPMG安侯建業工業產業主持人劉彥伯表示,船公司汰換舊船,新訂的船又還沒到手,加上疫情攪局,這2項因素使得國際運價出現快速上揚,一個貨櫃的運價,最高可以翻至2~3倍,造就2021年航運業高獲利的榮景。

航運產業進入的門檻並不高,有資金買貨船就能做生意。 不過由於產業歷史悠久,發展上大者恆大,相較於其他產業,產業競爭的變化性不多。

蔡明翰分析,以台灣航運三雄(長榮、陽明、萬海)來說,主要的投資集中在購買新船,單艘船能載運的貨物愈多,效率、獲利空間就愈大,有助於在產業間維持高競爭力。相對來說,在軟體、高科技方面的投資較少。

長榮 圖/數位時代
長榮 圖/數位時代

許多船公司下訂的貨船,預估在2023~2024年陸續交付,劉彥伯認為,將有助於緩解目前供需失衡的狀況。以長榮海運來說,近期陸續訂購20艘1.5萬TEU(20呎標準貨櫃)船舶、10艘2.4萬TEU船舶,預計2022年2.4萬TEU的大船將陸續交船。

全球疫情仍未趨緩,加上近期俄烏戰爭爆發,基於上述2大因素,劉彥伯預估,2022年塞港缺櫃的狀態,不會很明顯緩解,像是近期中國上海封城,以及許多城市實施更嚴格的管制措施,都導致許多工廠貨物無法順利運出。

長榮 圖/長榮
長榮 圖/長榮

展望2022下半年到明年,雖然會有一些新貨輪陸續投入營運,有機會舒緩供給不足的狀況,但劉彥伯認為,先前已經飆升的運價,短期內不太可能下降太多。不過蔡明翰指出,多數法人都認為,2021年很有可能就是航運產業景氣循環的高點,預估2022年依舊可以維持獲利好表現,但很難再往上突破。 整體來說,航運業再旺個2~3年,並沒有太大問題。

挑戰:智慧化不足

無法靈活調度,塞港、缺櫃恐再現

疫情肆虐,航運業塞港、缺櫃,凸顯了航運產業的智慧化挑戰。劉彥伯觀察,雖然現在多數航運業者,都已將許多數據、資料做到數位化,卻沒有進一步透過人工智慧(AI)、大數據等方式分析數據,許多決策仍高度仰賴人工經驗,智慧化程度不足,是產業發展的挑戰。

比方說,某個航線出現塞港狀況,相關數據無法以最快的速度回傳,就無法靈活調度航班。若可以在貨輪上結合物聯網(IoT)設備,並且搭配5G通訊,有助於船公司精準預測哪些航線可能壅塞,事前做出更精準的路線規劃,就能較大程度避免塞港、缺貨櫃的問題。

就長遠發展來看,系統智慧化升級、港邊設備的投資,將有助於未來發展,台灣的航運業者雖然已經開始布局,力道仍嫌不足。

劉彥伯分析,航運業的供給需求,總有一天會回歸正常狀態,屆時產業間比拚的就是效率跟成本,若航運業者可以超前部署、加速轉型,無論市場如何循環,依舊能維持競爭力。

責任編輯:傅珮晴、蘇柔瑋

更多報導
長榮集團兄弟鬩牆恐打到2023年,長榮航、長榮海運明年改選,6月股東會先決勝負
鄭深池接掌長榮國際攜手「弟弟派」,左右長榮航花落誰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