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國際小米年:適應氣候的天選之糧,在臺灣的三大挑戰

您嚐過小米的好滋味嗎?是小米粥、部落美食小米粽,還是近年流行的小米甜甜圈呢?其實,小米不僅提供溫飽,更背負著原民文化傳承、生態保育以及氣候適應的重要使命。一粒小米,多的是您不知道的事。

聯合國大會在 2021 年 3 月的第 75 屆會議上宣布 2023 年為國際小米年(International Year of Millets, IYM 2023):「小米是人類最早馴化的作物之一。但在過去幾十年裡,相比其他穀物,小米的重要性未得到充分的重視。今年(2023),糧農組織希望透過『國際小米年』向大眾推廣這一作物。 」

在臺灣,小米並沒有獲認定為主要糧食作物,但其實長年來,小米與原住民族的生活和文化密不可分,因為對原住民族來說,小米不僅是糧食,更是舉行祭典時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之一。

曾經的臺灣,在原住民族部落,常可見到大片的小米田,田間也充滿多樣的生物,共榮共存;如今,這般豐饒景象卻已成臺灣自然界的鳳毛麟角。

對原住民族來說,小米不僅是糧食,更是舉行祭典時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之一。
對原住民族來說,小米不僅是糧食,更是舉行祭典時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之一。

小米強悍的綠色生命力,具氣候適應潛力

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 FAO)在網站上刊載:「小米可以在乾燥的土地上生長,並且具有調適氣候變遷的特性。因此,它們是可讓國家提高糧食自給率,並減少對進口穀物的依賴的理想解決方案。」對於想積極提升糧食自給率又經常缺水的臺灣而言,也許是農業發展的一個方向。

其實在更久以前,全臺各地有許多的部落開始致力於小米的復育、保種以及推廣。小米的價值不單只是原住民族的文化傳承,其傳統種植方式對因應氣候變遷和維護生物多樣性都有很大的發展潛力,這與住在這片土地上的您我也息息相關。

2023 年綠色和平臺北辦公室啟動小米相關的專案,讓我們一同探索小米與這些環境議題之間的關聯吧!

2023年綠色和平的專案人員和志工一同走訪宜蘭、花蓮、台東、屏東、高雄等地的原住民族部落,向小米農民學習田間知識。
2023年綠色和平的專案人員和志工一同走訪宜蘭、花蓮、台東、屏東、高雄等地的原住民族部落,向小米農民學習田間知識。

小米農民用古老智慧,挑戰氣候變遷

小米耐旱,面對極端氣候的挑戰仍可生長,使它成為氣候變遷調適的主要糧食選擇之一。

儘管如此,綠色和平透過實地訪談小米農民時仍發現,氣候的變化還是會對於小米種植帶來一定程度的影響,像是水份和氣溫的改變都會影響小米的產量、產期和品質

臺灣有些部落的小米農民為了解決問題,依循古老智慧傳承的方法調整種植期程。舉例來說,部分原住民傳統文化建立了自己的「小米曆」,不拘泥於固定的種植季節,而是透過觀察大自然的變化來制定田間工作,例如在某些草類生長時進行播種,或在某些花盛開後澆水,掌握最適當的施作時機,因此取得了更好的收成。

由此可見,原民的傳統智慧對於氣候變遷因應調適的潛力,值得更多的關注與探究。

復育小米田,還給山麻雀一片家園

原住民傳統生態知識(Traditional ecological knowledge, TEK)與生物多樣性保育密不可分。原住民族運用自然資源、與自然相依存的方式,使在地的生物多樣性得以延續及保存。

因此,臺灣原住民族種植小米的方式不僅能與自然環境共存,也能保存小米的種源,保存大量的遺傳資源,這對於生物多樣性的維護有極高的價值。

2023 年因應國際小米年,一些單位也發起小米種子交換的活動,並鼓勵將不同的種源帶回部落種植,讓不同品種之間雜交,冀望孕育出更具有環境適應性的新品種。

小米的種類品系非常多,同一片田間就常可看到不同的顏色的小米。
小米的種類品系非常多,同一片田間就常可看到不同的顏色的小米。

小米擁有豐富的品種多樣性之外,也是典型的環境友善作物,環境適應性廣,幾乎無農藥需求。以自然耕作,不使用農藥的小米田,就成了鳥類等野生動物們的食物來源。部落農民告訴我們,傳統的耕作觀念上,會刻意多種植一些小米,留給鳥兒們吃。

如此良好的田間生態環境,也能成為許多生物們的棲息地,包括臺灣瀕危的山麻雀。山區農耕地是山麻雀不可或缺的棲息地和主要的食物來源,但山區小米田的減少可能導致山麻雀的棲地縮減和食物資源減少,進而限制牠們的繁殖與分布。好消息是,嘉義和屏東等地近年陸續啟動小米復育和山麻雀保育的相關計畫,把小米田種回來,山麻雀也能一起回到熟悉的家園。

曾經於臺灣山區聚落的小米田間常見的山麻雀,如今已被列為瀕臨絕種野生動物。照片拍攝於臺南關子嶺,左圖為公山麻雀,喉嚨下有黑線、羽色偏紅;右圖的母山麻雀,羽色是較樸素的淺褐色。
曾經於臺灣山區聚落的小米田間常見的山麻雀,如今已被列為瀕臨絕種野生動物。照片拍攝於臺南關子嶺,左圖為公山麻雀,喉嚨下有黑線、羽色偏紅;右圖的母山麻雀,羽色是較樸素的淺褐色。

臺灣小米種植的三大挑戰:

1.人力不足

現今的原住民族部落,,因種植人口老化,缺乏年輕人投入種植,導致人力短缺、傳統種植方式逐漸失傳。不少部落在祭典時需要的小米需要向外購買。

2.耕地破碎

除了種植人力的減少,綠色和平專案人員 2023 年走訪屏東發現,原位於山區的部落當年因為八八風災而被迫遷村,雖然有了棲身之所,種植面積卻大量減少,耕地零碎不整,小米產量也隨之下降。

3.天候影響

雖然小米為耐旱作物,但在需水期遇乾旱仍會影響穗粒生長,進而影響產量,尤其近年臺灣爆發多起乾旱,影響小米生長。

小米通常是兩期作物,主要需水期是在播種後的三星期,第一期播種大概是在1至2月、第二期播種是在 8至 9月。
小米通常是兩期作物,主要需水期是在播種後的三星期,第一期播種大概是在1至2月、第二期播種是在 8至 9月。

綠色和平研究員進一步分析屏東三地門、霧臺鄉、瑪家鄉部落地區發現,當地全年的最高溫度都有逐年增加的趨勢,尤其在小米種植期間,水分蒸發的情形更是明顯加速,需水期二、三月的雨量也有減少的趨勢 資料來自臺灣氣候變遷推估資訊與調適知識平臺TCCIP,最高溫網格化觀測日資料, https://tccip.ncdr.nat.gov.tw/index.aspx。小米種植是否受到氣候變遷的影響,還需要更進一步的研究調查

目前有一些部落居民熱切復耕小米,增加產量,並找回這珍貴的傳統文化,仍多少面臨一些新困境,因此需要更多單位和大眾的力量與關注。

作為關心環境議題的一份子,我們也可以採取以下行動來支持小米和原住民族文化:

  • 尊重和重視原住民族傳統文化:深入了解種植方式、飲食文化以及與環境緊密連結的生活方式,如有機會,以理解且尊重的心態交流學習。

  • 支持友善耕作的農作物:選擇並支持臺灣本土友善耕作的農作物,鼓勵永續種植。

  • 了解氣候變遷對文化的衝擊:深入了解氣候變遷如何影響食物生產、文化傳承和地方社區。

(延伸閱讀:氣候危機嚴重衝擊臺灣傳統文化 綠色和平呼籲總統候選人提淨零政策

小米任重道遠,肩負文化、生態與永續的使命

小米的價值不只體現在農業,更深深扎根於文化和環境。透過關注小米相關的農業以及原住民族文化保存等議題,我們不僅能保護植物的種源和動物的棲息地,也能支持氣候調適和環境永續。因此,無論是對於食物來源的關心、對於氣候變遷的擔憂,或是對於原住民族傳統文化的尊重,小米都是一個值得更多人一起推廣和支持的環境寶藏。

隨著 2023 國際小米年進入尾聲,這不應該是一個終點,更是一個新的開始。

綠色和平期待,小米文化不僅存在於原住民族部落,也能走進每個人的生活。在您愉快地品味小米製品的同時,這不僅僅是一次消費體驗,更是對環境議題多添一份關注。

延伸閱讀:

The post 2023國際小米年:適應氣候的天選之糧,在臺灣的三大挑戰 appeared first on Greenpeace 綠色和平 | 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