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諾貝爾經濟學獎》她的研究「增進我們對女性勞動市場成果的理解」!美國經濟學家戈丁獲得殊榮

2023年諾貝爾獎壓軸的「經濟學獎」得主在台灣時間9日下午5時45分出爐,由美國經濟學家戈丁獲得殊榮,得獎理由是她的研究為「增進我們對女性勞動市場成果的理解」做出巨大貢獻,她也是史上第3位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女性,並將獲得1100萬瑞典克朗(新台幣3223萬元)獎金。

根據諾貝爾獎推特,戈丁( Claudia Goldin)首次全面介紹數世紀以來女性收入及勞動力市場參與,她的研究揭示了變化的原因及性別落差仍存在的主要根源。戈丁表示過去200年來,女性勞動市場參與率並未呈現上升趨勢,而是形成了U形曲線。

透過查閱檔案、編輯與修正歷史數據,戈丁能提出常常讓人驚訝的新事實,她也讓我們更深入了解影響女性在勞動市場機會的因素及她們的工作受到需求的程度。事實上,女性的選擇經常並仍然受到婚姻及其對家庭責任的限制,這是戈丁分析與解釋模型的核心。她的研究也讓我們了解,改變需要時間,因為影響整個職業生涯的選擇是基於期望,而這些期望後來可能被證明是錯誤。

19世紀初,隨著從農業社會轉變為工業社會,已婚婦女的勞動市場參與程度下降;隨著20世紀初服務業的成長,已婚婦女的參與程度開始增加,戈爾丁將這種模式解釋為結構變化及婦女對家庭責任的社會規範不斷演變的結果。

20世紀,婦女的教育程度不斷提高,目前大多數高收入國家的婦女教育程度大大高於男性。戈丁證明,避孕藥的取得為職業規劃提供新機會,為加速這個革命性變化發揮了重要作用。儘管20世紀實現了現代化、經濟成長、不斷上升的女性就業比例,但很長一段時間內,女性與男性之間的收入差距幾乎沒有縮小。戈丁認為其中一個解釋是影響一生職業機會的教育決定是在相對年輕的時候做出。如果年輕女性的期望是由前幾代人的經歷形成,例如她們的母親直到孩子長大後才回職場工作,那麼發展就會很慢。

歷史上,收入的性別差距主要可以用教育及職業選擇的差異來解釋。然而,戈丁表明,現在這種收入差異的主要出現在同個職業的女性之間,而且主要是隨著第一個孩子的出生而出現。

戈丁的洞察不只限於美國,在許多其他國家也觀察到類似的模式,而她的研究讓人們更了解過去、現在、未來的勞動市場。諾貝爾經濟學獎委員會(Committee for the Sveriges Riksbank Prize in Economic Sciences in Memory of Alfred Nobel)主席斯文森(Jakob Svensson)表示:「了解婦女在勞動中的角色對社會很重要,由於戈丁(Claudia Goldin)開創性的研究,現在我們更了解潛在因素與未來可能需要解決的障礙。」

生平及研究

1946年,戈丁出生於美國紐約市的猶太家庭。她在康乃爾大學(Cornell University)獲得經濟學學士學位後,進入芝加哥大學(University of Chicago)攻讀經濟學博士學位,並於1972年獲得博士學位。1990年,她進入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經濟系,並成為該經濟系第一位獲得終身教職的女性。目前,除了任教於哈佛大學之外,戈丁也是美國國家經濟研究局(NBER)經濟研究性別小組(Gender in the Economy Study Group)聯合主任。

戈丁以關於婦女及經濟的歷史著作而聞名,她在這個領域最有影響力的論文關於女性追求事業及家庭的歷史、高等教育中的男女同校、「避孕藥」對女性職業及婚姻決定的影響、女性婚後的姓氏作為社會指標等。

諾貝爾經濟學獎二三事

諾貝爾經濟學獎是由瑞典中央銀行(Sveriges Riksbank)在1968年為紀念成立300周年,以「瑞典中央銀行紀念諾貝爾經濟學獎」(Sveriges riksbanks pris i ekonomisk vetenskap till Alfred Nobels minne)的名義增設,並於1969年開始頒發。當時諾貝爾已逝世70多年。

經濟學獎至今頒發54屆,縱觀92位得主的族裔與性別背景,可謂諾貝爾六大獎項中「同質性」最高的一項:絕大部分是來自歐洲與北美洲的男性白人,女性得主迄今只有3位,非白人得主也是鳳毛麟角,華人得主迄今掛零。

較特別的是,2019年的經濟學獎出現第一對夫妻檔得主——班納吉(Abhijit Banerjee)與杜芙若(Esther Duflo)。班納吉是印度裔,大學與碩士學業都在印度完成(博士學業在美國哈佛大學);杜芙若則不僅是史上第2位獲獎的女性,也以時年46歲成為史上最年輕的經濟學獎得主。

2023年諾貝爾獎得主

生理學或醫學獎:匈牙利生物化學家卡里科( Katalin Karikó)、美國醫學專家魏斯曼(Drew Weissman)

物理學獎:美國物理學家阿戈斯蒂尼(Pierre Agostini)、匈牙利-奧地利物理學家克勞斯(Ferenc Krausz)、法國-瑞典物理學家呂利耶(Anne L’Huillier)

化學獎:巴文迪(Moungi G. Bawendi)、布魯斯(Louis E. Brus)、艾基莫夫(Alexei I. Ekimov)

文學獎:約恩·福瑟(Jon Fosse)

和平獎:穆哈瑪迪(Narges Mohammadi)

經濟學獎:美國經濟學家戈丁( Claudia Goldin)

更多風傳媒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