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亞太永續報告分析出爐、台灣再奪冠!亞太區表現下降、企業面臨「SDGs漂洗」危機!

整理=編輯部

亞太區域幅員遼闊,幾乎橫跨亞洲、美洲與大洋洲等太平洋地區,占世界總人口近60%,且經濟貿易總量占全球50%以上,可謂是全球經濟成長與永續發展轉型路徑中最為關鍵的角色。CSRone永續智庫正式發表《2024亞太十國永續報告現況與趨勢》,研究團隊蒐羅亞太10個國家地區永續績效、淨零策略、法令規範,以及產業脈動等資訊,並針對該國家地區之企業公開出版的永續報告書資訊,依據「揭露透明度」和「管理積極度」間的差異、各國法規及企業與產業間的關係進行深入分析與解構。

亞太企業永續整體揭露表現下滑 56.2%範疇三未納入淨零目標

為了解各區域ESG法規的發展脈絡與企業揭露的積極程度之間的相關性,經團隊交叉研究,政策發布最活躍者為歐洲地區,1990起至2020年累計共頒布776項政策,而亞太區域則緊追在後,發布了556項ESG相關政策。然而,亞太區整體揭露表現卻未因政策增加而上升,2024年的研究顯示,表現最優異之國家地區分別為「台灣」、「南韓」、「日本」,顯示企業針對ESG議題的管理與溝通程度較為完整。

近一步分析卻發現,亞太十國地區相較2023年評分下降6.9%,原因之一在於企業能將其ESG主題之「作為」與「績效」詳細描述,但卻對於「目標」與「檢核機制」揭露偏於保守,或者無相關論述。

而面對淨零目標的達成與實踐,離不開企業對自身價值鏈的減碳作為,溫室氣體排放範疇一至範疇三的管理為重中之重。其中70.8%企業已設定淨零目標,但仍高達56.2%未將範疇三納入目標設定與揭露範圍中。企業須盡快聚焦其上、下游價值鏈管理,方能驅動淨零目標的實踐。

2024年亞太十國企業永續概況排行,以「提及」、「作為」、「績效」、「目標」與「檢核機制」5大評鑑級別以進行評估,而評鑑級別所取得之分數愈高,則代表關鍵項目於該國家地區中所揭露的資訊透明度愈高。(圖片來源:CSRone提供)

永續視角不斷擴增 「自然資本」與「社會人權」關注提高

在永續框架整合的過程中,已從「氣候相關財務揭露」(TCFD)擴大至「自然相關財務揭露」(TNFD)。環境面向從高度關注氣候變遷等碳管理項目,進而涵蓋生物多樣性、土壤、水資源利用等生態系統運作。亞太區目前已高達95.8%企業已提及「生態平衡和生物多樣性」,其中12.5%針對此議題進行目標設定,不過僅有2.1%企業具「檢核機制」,顯示企業在營運核心及自然資本的管理上,仍需做更完整的鑑別與評估。

除此之外,過往「社會(S)」相較「環境(E)」推展速度緩慢,研究團隊統計顯示,97.9%企業於招募與留任的原則中皆會提及人才多元性的價值,凸顯DEI已然成為企業永續發展重要的議題之一。

近年因性別、種族對立所產生的國際衝突不斷發生,各國家地區與企業也逐步將DEI的管理內涵納入「正義(Justice,J)」精神,高達92.7%企業已於公開管道中,對於「社會正義與人權」議題進行說明。雖然「自然資本」與「社會人權」關注度提高,但落實到管理目標及檢核機制時,占比皆會大幅度的驟降。

永續發展目標揭露透明度盤點 多數企業「紙上談兵」少有具體實踐目標

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自2015年提出到現在,推動議程已過半,是檢視進度與成果的關鍵時刻。台灣、新加坡與日本於推動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中居於領先地位,而新加坡在SDGs營運整合度為十國之冠。值得注意的是,各國家地區在推動SDGs時偏重於「提及」(占比高達89.6%),但真正付諸實踐並設立「目標」的企業僅占比32.3%,進一步設立「檢核機制」僅有5.2%。研究顯示,中國與香港企業多數僅停留在SDGs 連結公司發展方向的討論,卻沒有與SDGs相連的具體改善專案。

亞太十國在經貿及永續轉型上擁有重要角色,縮短國家政策目標與企業推展進度的差距是關鍵。各國在永續發展目標推進上,若沒有具體的承諾與實踐,則將淪為空談。企業應更多思考「SDGs與組織營運之間的重大性連結」,避免誤觸「SDGs漂洗」(SDG washing)後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和營運衝擊。

泰國、日本、香港、中國,以及台灣的回應SDGs相對多元,而馬來西亞、印度、新加坡、南韓和澳洲則較為聚焦。(圖片來源:CSRone提供)

審稿編輯:林玉婷

延伸閱讀
2024年台灣暨亞太永續趨勢報告公布!超過4成台灣企業設定淨零目標、近9成揭露溫盤結果
順天堂發布中藥產業首份ESG永續報告:完成原物料碳足跡盤查 堅持育人、育藥、育材的企業社會責任
別「碳」氣了!減碳不能只是喊口號 想投入ESG和綠色行銷就這樣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