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台灣大選之後的戰爭與和平:假如實現了政黨輪替,兩岸就能避免戰爭嗎?

文:靳鈺塏(武漢大學經濟外交中心學生助理)

2024年1月13日,萬衆矚目的2024台灣大選終於落下帷幕。在這場被外界冠之以決定兩岸未來「戰爭還是和平」的選戰中,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賴清德以40.1%的得票率戰勝藍白兩黨候選人,成功入駐總統府,打破了台灣政黨輪替的「八年魔咒」。從去年11月變幻莫測的「藍白合」到如今民進黨連續三次登頂權力金字塔,這期間的多種跡象其實一度讓北京看見了推進兩岸關係的曙光,但如今之結果,對於一心促統的北京而言,無疑是難以接受的。

大選結束後,北京方面很快進行了強勢回應:首先,國臺辦表示「選舉結果無法代表台灣的主流民意」,對民進黨勝選的不滿之情躍然紙上;其次,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黨刊《求是》雜志上表示「要發展壯大台灣愛國統一力量,反對台獨分裂行徑,推進祖國完全統一」,加緊統一步伐之意味溢於言表。

最後,在大選結束後的第二天,也即2024年1月15日,諾魯政府發表聲明與台灣「斷絕外交關係」,如此台灣的邦交國僅剩12個,「外交孤立」困局進一步深化。這一套組合拳的威慴力相當驚人,不僅在賴清德正式執政之前給予其下馬威,同時也將「戰爭與和平」問題徹底擺在了兩岸之間。

未來兩岸關係究竟何去何從,戰爭是否已經迫在眉睫,本文將對以上問題進行嘗試性解答。

一、假如實現了政黨輪替,兩岸就能避免戰爭了嗎?

一般的主流觀點認為,兩岸之所以存在爆發戰爭的可能性,是因為近八年來傾向於台灣獨立的民進黨執掌台灣,而非傾向於同中國大陸對話合作的國民黨執政。

但現實情況卻是,儘管在路線上偏向同中國大陸對話,但藍營中的「深藍」派如洪秀柱、韓國瑜等人已不擁有絕對話語權,國民黨陣營中的本省黨員數量更是處於多數,國民黨即使成功勝選上臺也並不會推動與中國大陸的和平統一進程,更不用提若「內心深綠」的柯P當選總統,會是如何。

兩岸之間和平統一的最佳時機,已經於上世紀80年代蔣經國執政時期以及十年前馬英九執政時期喪失了,換言之,兩岸之間戰爭爆發的可能性並不會因政黨輪替而消失。

讓我們再次假設,若本次大選勝出的是藍白兩黨之一,其推行的兩岸政策可能會同民進黨不同,兩岸關係興許會出現緩和。但從近年來北京的具體行為來看,北京已經放棄了惠台以促進和平統一的幻想,而更多以施壓為主,甚至必要時不惜推出窮台困台的政策。即便侯柯上臺,親美的兩人也難免會在台美合作、邀請美方政客來台方面刺激到北京。

更何況,如果北京高層早已放棄了和平統一之選項,並且確定了武統的具體方案與時間,那麽對北京而言,哪個黨派上臺在其明確的戰略方案面前,是否還會顯得重要呢?

二、戰爭並非不可能,何時爆發是關鍵

儘管冷戰後一度形成的「霸權穩定」使國際戰爭尤其是對等大國閒的戰爭短暫淡出人們的視野,但隨著國際結構性壓力的持續加大,國際戰爭現象再度漸次回歸國際政治舞臺的中央。

近兩年來,克裡米亞和中東兩個「火藥桶」地區接連爆發衝突,而台海也頗有「山雨欲來風滿樓」之態勢。美國媒體在2022年聲稱「解放軍將在2027年攻臺」,加之今年親美的「務實的台獨工作者」賴清德勝選,似乎佐證了戰爭即將爆發一説並非空穴來風,只是時間上的快慢罷了。

東亞地區美國、中國大陸以及台灣三方勢力總體而言呈現出「戰略三角」之結構。本次大選結束後,台灣向美國進一步靠攏,在可預見的未來,美台雙方的合作力度將進一步增大,雙方獲得的絕對收益增多。於此同時,中美兩國「新冷戰」趨勢加重,川普時期美方奉行的「脫鈎」政策,更是一度讓兩國閒的經濟相互依賴所帶來的「壓艙石」效應反而成為引發結構性矛盾的導火索。

儘管拜登上臺後中美的對抗步伐一度放緩,但中國依然是美國之首要競爭對手,並且美方也早已將台灣問題視為本國之核心利益。

在中美競爭激烈、美台關係走近之情況下,中國在戰略三角中的地位漸處孤立,其相對收益明顯減少。對將台灣視為國家利益的「重中之重」的北京而言,自然不可能對三角格局的變動坐視不管,從而表現出相對收益敏感。而關於兩岸之間「和平統一」的方法,迄今為止北京也沒有拿出過讓雙方均可接受的方案,兩岸的和解空間的交集目前幾乎為零。兩者疊加作用下,北京會有較大的概率透過戰爭這樣的極端方式來扭轉當前與未來的險惡局勢。

同時,儘管美國近年加緊了在「第一島鏈」對中國的封堵,日本也喊出了「台灣有事,日本有事」之口號,但由於兩岸間實力差距明顯,在雙方無法合作之前提下,戰爭所能帶來的收益遠比其他形式所帶來之收益大得多。因此作為理性行為體,中國更有理由在美日具有介入的潛在可能性的情況下不惜「冒險一戰」。

雖然兩岸爆發戰爭存在可能,但是戰爭何時爆發仍需要打上一個問號。現有訊息中廣泛流傳的「2027之說」甚囂塵上,但並不意味著這一定就是解放軍攻台的確切時間點。縱觀歷史長河,歷次改變國際格局的體系性衝突爆發的概率只是隨著相關行為體閒實力差距的縮小或彼此閒爆發危機次數的多少而單調增長,而其爆發的精準節點並不能得到準確預測。

換言之,兩岸若真的爆發戰爭,則需要特定的「契機」,而「契機」可以為任何被北京視作「兩岸和平統一無望」的事件。就當前形勢而言,若賴清德政府繼續加強與美互動並推進台灣獨立,恐怕也就無可避免地會出現解放軍軍艦開赴台灣海峽進行武力統一的場景了。

三、兩岸的和平對話與交流是否還存在可能?

自2016年蔡英文政府上臺後,由於民進黨當局拒不承認「九二共識」,北京便中止了馬英九時期開啓的兩岸官方即國台辦主任及陸委會主任的互訪,也中斷了代理兩岸事務的「兩會」即北京的「海峽兩岸關系協會」(海協會)與臺北的「海峽交流基金會」(海基會)的高層對話作為反制,迄今為止已過八年。

在賴清德勝選後的記者招待會上,針對兩岸未來關係,他明確表態努力用「對話取代對抗」以維持「台海和平穩定」。但國臺辦對此的回應,則是「九二共識是兩岸對話協商的共同政治基礎。堅持體現一個中國原則的九二共識,兩岸就可以開展溝通對話,否則任何對話交往都無從談起」,其立場態度一目瞭然。

如此僵局之下,兩岸是否尚存有對話交流的餘地呢?

儘管民進黨拿下了本次的大選的總統寶座,但在立委選舉中卻以一席之差輸給國民黨,失去立法院的第一大黨地位。同時,增加至8個席位的民衆黨與立法院第一大黨國民黨很可能會繼續嘗試合作,以對民進黨的兩岸政策方針進行制衡。

畢竟在大選之前,侯友宜已經提到自己接受「合乎《中華民國憲法》的九二共識」,而柯文哲雖不承認「九二共識」,但在其擔任臺北市長期間提出了「兩岸一家親」的主張,並維持了臺北市與上海市的「雙城論壇」。較之民進黨,藍白兩黨的兩岸表述更易於被北京接受。比起2020年大選,本次大選最終一定程度上形成了行政院和立法院的政治平衡。

在藍白的介入之下,台灣最終的兩岸政策很有可能會發生調整,以達到北京的接受範圍。

反觀北京,在馬英九時代的兩岸蜜月期結束後,北京一直希望透過加強兩岸經貿往來以使得經濟領域的合作「外溢」(spill over)到政治領域的合作,但這一政策在2016年蔡英文上臺至今已被事實證明失去效果。並且如今台灣人的「中國人認同」持續降低,北京一直以來所堅持的「兩岸同屬一個中國」原則在台灣自然也得不到多數民衆的認可。

在現有對台政策效果欠佳、兩岸長期交流阻隔的情況下,北京或許也會做出一定程度的調整以促進兩岸交流對話,但必定不會失掉「九二共識」的底線。因此,在未來的關鍵幾年中,兩岸能否打破隔閡實現對話,還需要看兩岸政府各自的政治智慧與利益讓步。就目前情況而言,兩岸未來究竟是走向戰爭還是維持和平,我們仍需觀望。

延伸閱讀
太陽花學運十週年:318的最大價值,就是讓台灣領先世界四年「去中國化」
標榜「三民主義統一中國」的同德書報社,見證百年來新加坡華人的國家認同變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