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大選論壇-小笠原】台灣的選擇-民進黨持續執政,立法院三黨不過半

2024大選總統由民進黨「賴蕭配」當選。(本刊資料照)
2024大選總統由民進黨「賴蕭配」當選。(本刊資料照)

本次台灣總統大選,由執政的民進黨賴清德成功當選,但在立法委員選舉中,民進黨卻失去了過半數席位。筆者在去年10月30日的日本《產經新聞》文章中曾預測選舉可能會出現這種情形,最終也確實成為了事實。未來4年,台灣的政治格局將會呈現行政院由民進黨掌控,而立法院則由在野黨占多數的「分立」局面。

這次總統大選的一大特點是民眾黨柯文哲的參戰,在他疾呼要「推倒藍綠高牆」之下,打破了長期由民進黨和國民黨所主導的兩黨政治,從而改變了傳統政治格局。無論是民進黨或國民黨,都受制於柯文哲的選戰策略而步調紊亂。

深究這場選舉最重要的核心議題,是關於究竟該終結已執政8年的民進黨政權,或是讓他們繼續執政。對任何國家來說,這都不是「換人換黨就好」的簡單問題,選民會隨著對於內政或外交何者更為重視而有不同的判斷。經過深思熟慮,台灣選民做出了最終的抉擇。

賴清德勝選背景

簡單來說,賴清德之所以勝選,主要是因為他延續了蔡英文總統的政策路線,獲得相對多數選民的支持。然而,由於同時也存在著強烈期待政黨輪替的呼聲,在民主化之後,每隔8年就會出現一次政黨輪替的現象,而被稱為「8年魔咒」,這對民進黨構成了極大的挑戰。雖然賴清德最終順利當選,但他的得票率並未能達到蔡英文4年前的57.1%,而僅獲得40.1%。這就需要從執政黨候選人當選,與得票率下降這兩個角度來切入分析。

成為賴清德勝選的關鍵,在於他延續了蔡英文總統加強與美國關係、確保台灣安全、不向中國威脅屈服的外交與安全保障路線。國民黨則批評蔡政府的外交政策過於偏重美國,忽視了與中國的對話,並將這次選舉定位為一場「戰爭與和平的選擇」。換句話說,國民黨試圖強化若是延續蔡英文路線的賴清德當選,將可能招致中國動武的危機意識,形同徹底否定了蔡英文路線。

在國民黨方面,侯友宜的得票率從4年前韓國瑜的38.6%更為下滑至33.5%。這顯示出,國民黨在外交與國防政策上並沒有獲得更廣泛的支持。

這裡的一個關鍵問題是柯文哲的選票。與4年前蔡英文相比,這次賴清德的得票率低了17個百分點,這部分票數很可能流向了柯文哲。支持柯文哲的選民似乎比起外交與國防政策,更為重視內政議題。柯文哲在對中和對美政策上保持了一定的模糊性,並主要針對蔡政府和民進黨的內政績效持續加以批評。

這次選舉從兩強對決轉變為三腳督,因此得票率有所下降可說在預料之中。不過,民進黨原本應該希望盡可能將得票率提高至接近50%。事實上,在去年8月左右,賴清德也曾擁有高支持率,代表這是有可能實現的目標。

然而,隨後幾經波折,從10月起賴清德的支持率開始受到影響。主要原因是藍白合的談判廣受矚目,使得賴清德的關注度因而下滑。柯文哲的影響也不容忽視。他針對年輕人切身相關的如房價飆升、低薪等社會問題持續批判,這些都是蔡政府執政8年來成效有限的部分。柯文哲「打破舊政治」的訴求,透過他擅長的網路平台如YouTube和抖音廣為流傳,讓民進黨和國民黨都予人「守舊」的印象。

賴陣營的選戰重心在於強調蔡政府過去8年的成績,優先鞏固其牢固的基本盤,但這種策略未能帶給選民新鮮感(儘管最終如此取得了勝利)。在這種情勢下,柯文哲把握住了機會,在爭取年輕選民方面讓賴清德顯得有些被動。

另一方面,影響賴清德的還有一些個案問題,例如他位於新北市萬里區的老家(他出生的舊礦區宿舍)是否屬於違建,這個問題在賴清德於12月底宣布將該房產轉為公益信託後才逐漸平息。然而,在此之前由於賴陣營的危機處理不夠迅速,導致了整整兩個月的輿論爭議,甚至使得他的老家成為了一個「觀光勝地」。

雖然自去年秋天以來,賴清德在支持率上一直保持第一,但他未能徹底拉開與其他候選人的差距,最終只以較小的差距取勝。

侯友宜走回老路

侯友宜最終落後賴清德約90萬票,以33.5%的得票率作收。(本刊資料照)
侯友宜最終落後賴清德約90萬票,以33.5%的得票率作收。(本刊資料照)

國民黨從過去以來,主要是由外省人及外省人第二代所主導,本省人侯友宜成為該黨的總統候選人可說極為罕見。雖然郭台銘也曾試圖爭取國民黨的總統候選人提名,但在朱立倫主席與黨高層評估侯友宜在人口最多的新北市長選舉中獲得壓倒性勝利,以及期待他能爭取到更多中間選民的支持,因此並未選擇郭台銘出戰。

然而,柯文哲卻不僅阻礙了侯友宜擴大中間選民的支持,還成功向對侯不滿的深藍選民示好,分走國民黨的一部分選票,導致侯友宜的支持率陷入低迷。

但即便柯文哲在支持率位居第二,也仍然無法勝過賴清德,這使得雙方的支持者越來越期待能整合出一組候選人,讓侯友宜重新獲得出牌的機會。在黨對黨之間的協商中,不僅是單看個人支持率,也必須考量到政黨的綜合實力,這成為侯友宜得以整合柯文哲的契機。如果柯文哲拒絕合作,則會被視為是阻礙在野團結的罪人。

這場藍白合談判經過了「謎般」的過程,柯文哲一度幾乎加入成局。雖然最終藍白合破局,但侯友宜在這場與柯文哲博弈中取得了勝利。與態度反覆無常的柯文哲不同,侯友宜表現出更為沉穩的姿態,面對柯文哲的高傲發言也能強忍不作回應。

侯陣營就此迅速清理戰場,將重點從爭取中間選民支持轉為鞏固黨內團結,提名了深藍代表性人物趙少康作為副總統候選人,並將4年前的總統候選人韓國瑜安排在立法委員不分區第一名。這種策略調整讓侯友宜的選舉造勢變得士氣高昂,他的支持率也有所提升,形成了緊咬賴清德的態勢。

然而,這其實是走回4年前韓國瑜的老路,韓國瑜當時的38.6%得票率成為了一道難以逾越的高牆。最終,侯友宜未能突破這一障礙,原本4年前屬於韓國瑜的一部分選票轉向了柯文哲,使得他最終落後賴清德約90萬票,以33.5%的得票率作收。國民黨就此在總統大選苦吞3連敗。

柯文哲吸青年票

柯文哲的支持率在性別和年齡層間呈現高度落差。(本刊資料照)
柯文哲的支持率在性別和年齡層間呈現高度落差。(本刊資料照)

柯文哲的支持率在性別和年齡層間呈現高度落差。12月底的台灣民調顯示,柯文哲在男性選民中的支持率達到29%,而女性僅有15%,整體支持率為22%。值得注意的是,他在20多歲的年輕選民中擁有高達56%的驚人支持率,但在60歲以上的選民中卻僅有3%(皆引用自12月28日TVBS的民調)。這種極端的年齡層支持率差距可說前所未見。

在藍白合談判破局後,原本流向柯文哲的國民黨支持者,中高齡選民群體選擇歸隊支持侯友宜。中高齡選民對柯文哲的反覆不定感到難以支持,但是年輕選民對於柯文哲依舊抱持著強烈的信任感。儘管柯文哲的支持率曾一度下滑,但他奮力挺過難關,使得年輕選民看見了勝選的希望。在12月底後的選戰最後兩週,他成功地引發了一場支持熱潮。

筆者也實際走訪了柯文哲選戰最後一天的造勢活動,當時被年輕支持者的熱情所震撼。這種氛圍讓人回想起2000年陳水扁的選舉造勢引發的巨大熱潮。然而,如民調所顯示的一樣,柯文哲未能在中高齡選民中獲得足夠支持,雖然他的表現超乎預期,但得票率仍僅以26.5%作收。

不過,在台灣社會中,年輕人擁有強大的話語權(遠遠高於日本的年輕人),民眾黨在未來的立法院中將能展現更高的存在感,因此柯文哲可說是成功的將兩黨體制衝撞出一道缺口。

對柯文哲充滿期待的年輕人對內政議題更為關注,對外交安全保障和兩岸政策的關注度則較為有限。雖然民進黨支持者對柯文哲是否「親中」抱有疑慮,但柯文哲的支持者對於台灣,或者說是對中華民國台灣懷有濃厚的情感。他們之中幾乎沒有人支持一國兩制的統一模式。這是在解讀本次台灣選舉結果時,絕對不容忽視的重要一環。

立院各黨不過半

執政黨民進黨的席次從4年前的61席(加上補選當選者為63席,扣除退黨者則為62席)大幅下降到51席,不僅未能維持過半數席次,還失去第一大黨地位。相形之下,國民黨的席次從38席大幅增加到52席,一舉超越民進黨。民眾黨僅在不分區獲得席次,但也從上一次選舉的5席增加到8席。此外,還有2席為無黨籍。

需要注意的是,儘管民進黨在席次輸給了國民黨,但從得票率來看,無論在區域還是政黨票,民進黨的得票率都高於國民黨。在區域(包括原住民選區)的投票中,民進黨得票率為45.2%,國民黨為40.4%;而在政黨票部分,民進黨為36.2%,國民黨為34.6%(引用自1月14日的《聯合報》)。

雖然由於柯文哲和民眾黨的參選,使得各政黨的勢力格局變得更加複雜,但實質上兩大黨的勢力對比並未發生太大變化,賴清德的當選也充分的說明了這一點。那麼,為何民進黨在得票率上超過國民黨,卻在席次上失利呢?

這是因為一定數量的選民出於制衡的考量,雖然願意支持民進黨繼續執政,但認為在國會中不要給予民進黨過多的席次,這種投票行為導致了區域席次的變化。特別是在國民黨推出年輕候選人的選區,這種情況更為明顯。在那些選區,有人的總統票投給賴清德,但立委票卻投給了國民黨候選人,使得國民黨候選人因而當選。

民眾黨由於資金和人才的限制,無法遍地開花提名候選人,使得許多選區成為了兩大黨的對決。在總統大選中投給柯文哲的選民,在區域立委選舉中不得不在兩大黨的候選人之間做出選擇,而選擇支持國民黨的比例高於民進黨。然而,這種趨勢在不同選區間存在差異,使得預測選舉結果變得極為困難。

在區域選舉中,兩大黨的候選人都積極爭取柯文哲的選票。在一些地方,民進黨成功獲取了這些選票並保住席次,而在其他地方則是國民黨的新人承接了這些選票而獲得勝選。特別是在台中市,形成了一個地方層級的藍白合示範區,並取得了極大戰果。在台中市的8個席次中,上一屆民進黨獲得6席,國民黨則僅有2席,但這次選舉結果出現了巨大反轉,民進黨僅保住2席,而國民黨增至6席。

然而,對於那些依靠柯文哲選票而當選的候選人來說,如果民眾黨在4年後的選舉中在那些選區提名自家的候選人,將可能讓選舉情勢完全改觀。

民眾黨的席次只從5席增加到8席,若僅單看席次似乎成果有限,但由於兩大黨都未能獲得過半數席次,民眾黨得以在立法院中扮演關鍵角色,具有超出8席以上的影響力。過去台灣的第三勢力經常以失敗告終,目前尚難以確定台灣是否會走向三黨政治。未來4年,民眾黨將如何運用其關鍵槓桿力量至關重要。

這次選舉的結果,形成由民進黨掌控行政院,國民黨成為立法院的最大黨,而第三大黨則握有關鍵投票權的新局面。台灣政治面臨著因政黨對立而陷入僵局的可能,不得不說這種可能性相當高。選民追求的政治平衡背後,也隱含著不確定的風險。

各黨青壯派崛起

筆者在台灣與一般民眾交流時也必定會談及選舉話題。雖然很多人表示「沒在關心」,但更深入聊下去後,就會發現其實許多人都有在關注政治人物的言行。他們可能對政黨不感興趣,但仍然會關注人(候選人)的表現。

在這次選舉中,民進黨失去席次的選區,多半集中在存有特殊情況的選區。例如現任者因某些原因未能參選連任,或未能成功推舉合適的接棒者。而國民黨增加的席次則集中在黨內老派政治人物退場、青壯派新人崛起的選區。民進黨同樣有年輕新人勝選的案例,表示台灣的年輕力量依舊活躍。台灣選民的這種投票行為,有助於推動政治人物的更新換代。

儘管每個選區都有其獨特情況,但總體來看,民進黨席次的減少可以歸結為選民對於長期執政所導致的權力擴張的反感。這體現了台灣民主觀念中既對於權力的集中化、長期化、膨脹化的排斥,也顯示出台灣選民很仔細的在審視各候選人。

在持續了一年的總統選戰中,雖然賴清德始終位居第一,但存在著不想讓賴清德「躺著選」就能勝選的民意。最終賴清德雖然當選,但在他沒能擴大自己的支持基礎之處,導致了立法院中民進黨未能取得過半數席次,這反映出台灣選民追求的政治平衡。同時,在各個選區中也出現了複雜的選票流動,這是由於選民正在發掘台灣政治的活水,而與台灣選民是否對中國的態度有所變化無關。

台灣並沒有不在籍投票或提前投票的制度。許多人因無法返回具投票權的家鄉,或在投票日需要工作而無法投票。即便如此,投票率仍然超過了70%,按照日本的標準來看,這是一個非常驚人的高投票率。

無論是漫長的選舉期間,或是投開票的過程,都沒遭遇特別的狀況,極為平順的選出了新任總統。隨著選舉的圓滿落幕,作為長期關注台灣政治的觀察者極感欣慰。

台灣的選民以高投票率參與這樣的民主制度,靠著自己的一票來開創台灣的未來,對此我想獻上最深的祝福。能夠延續這種制度和生活方式,是絕大多數台灣人民的願望。對於有國家不惜動武也要剝奪此一權利,這是一件極為不幸的事。

期望台灣的自由和民主能夠長期持續下去,並期望國際社會對台灣更加關注。也期待日本各界,能夠不分台灣朝野,擴大彼此間的各項交流。

※本文日文原文刊登於日本《東洋經濟ONLINE》

更多鏡週刊報導
【2024大選論壇-小笠原】總統大選倒數3週 在野黨翻盤的條件與中國是否介選
【2024大選論壇-林濁水】小英路線會讓台灣重返聯合國嗎
【2024大選論壇-小笠原】大選前2個半月展望 在野陣營是否有奇招翻轉執政黨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