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臺灣文博會主展區開展 呈現臺灣多元文化
記者劉昕翊/臺南報導
「2024臺灣文博會」日前已在臺南文創園區、321巷藝術聚落、西竹圍之丘文創園區、藍曬圖文創園區等地展開城市文化策展;主展區大臺南會展中心今(26)日盛大開幕,不僅首度將文化策展、品牌商展結合在同一展區,且同步開展,副總統蕭美琴也特別出席,親自開箱文化策展、商展,宣告2024臺灣文博會正式展開;此外,今年地方館則匯聚屏東縣政府與澎湖縣政府,呈現臺灣多元性的文化樣貌,邀請全民把握暑假尾聲,感受臺灣百面亮點。
回溯1624年大航海時代,臺南作為臺灣與世界接軌的起點,今年臺灣文博會首次移師臺南舉辦,以「寶島百面pó tó pah bīn」為主題,策劃主題展區、各個子展區,以及品牌商展區,代表臺灣是個多元且兼容的社會文化;主展場也於今日開幕,副總統蕭美琴出席表示,很開心能回到故鄉,也非常感謝文化部與臺南市政府合作,讓文博會能在「臺南400」這個具特殊指標的年份展出。
文化策展以「那聽那行」、「那看那記」、「那會按呢」3大主題,分別透過走讀、展示、論壇展演的形式,突破場地限制,擴大「歷史教室」的空間範疇。其中,「那聽那行」作為行動展場,規劃10條路線帶領參與者深入臺南的各大歷史現場,通過糖業、水文、貿易、鐵路等不同的歷史路徑,跨越臺南溪南溪北,探索1624年後臺灣的多元面貌,激發民眾對臺灣文史的想像力,同時邀請插畫家馬來貘 Cherng為10個文化景點創作全新插畫,鼓勵大眾親身走訪,踏上文化探索之旅。
「那看那記」策展以「文化細胞」為核心概念,將文化議題與大型視覺裝置融合,例如,1樓「細胞相挵」的「價值的追求」展區中,以民主報攤作為意象,透過大量報紙版面的展示,看見從書桌到街頭,喧囂的浪潮與寧靜的革命,也象徵透過不斷地思考與討論,聚集的意志便會帶領社會繼續前進;3樓「細胞做伙」中的「團結:我的隊伍叫________」展區,當參觀者站上投手丘,包圍著球場的大型影像與激昂賽事音樂響起,喚起大眾深植於記憶中,展現臺灣民眾在關鍵時刻團結精神的國際賽事;隨著不同的探討議題,為觀眾帶來獨特的文化體驗與共鳴。
另外,活動匯聚全臺各地優秀文創品牌,共有超過570個品牌參展,攤位數達到700個,分為分為「啥物攏好買、百面良品」、IP授權展區「新寶島・金鑠鑠」、新秀展區「那會遮gâu」,以及首度新增臺南起家厝「對府城・到世界」專區等4個展區,吸引眾多IP 授權與文創品牌共襄盛舉,包含黃阿瑪的後宮生活、貓貓蟲咖波、蜜柑站長、7-ELEVEN的吉祥物OPEN將等。
此外,今年地方館由屏東和澎湖攜手參與,屏東館以「屏實力上場」為主題,引領觀者循著歷史軌跡,了解屏東從古到今的演變,現場空間則運用山岳、海洋各式運動元素結合不同文化背景,讓民眾穿梭其中,體驗屏東軟實力。澎湖館以1623年的荷蘭地圖文獻文學為出發點,探討澎荷初會、明清時代、日據時期等迄今的各種族群對於澎湖的冀望,從「海洋仙境」轉譯海島在各時期全球化的文化特性,以及探索澎湖在地認同的多樣性。
「2024臺灣文博會」主展區大臺南會展中心今(26)日盛大開幕,首度將文化策展、品牌商展結合在同一展區,且同步開展。(記者劉昕翊攝)
「2024臺灣文博會」主展區大臺南會展中心今(26)日盛大開幕,副總統蕭美琴也特別出席,親自開箱文化策展。(記者劉昕翊攝)
「2024臺灣文博會」首次移師臺南舉辦,邀請全民把握暑假尾聲,於9月1日前把握機會感受臺灣百面亮點。(記者劉昕翊攝)
副總統蕭美琴表示,很開心能回到故鄉,也非常感謝文化部與臺南市政府合作,讓文博會能在「臺南400」這個具特殊指標的年份展出。(記者劉昕翊攝)
「那聽那行」帶領參與者深入臺南的各大歷史現場,包含「產業|就要全糖,糖鐵布袋線的甜蜜記憶」路線。(文化部提供)
「那聽那行」邀請插畫家馬來貘 Cherng為10個文化景點創作全新插畫,鼓勵大眾親身走訪,踏上文化探索之旅。(文化部提供)
「價值的追求」展區中以民主報攤作為意象,透過大量報紙版面的展示,象徵透過不斷地思考與討論,聚集的意志便會帶領社會繼續前進。(記者劉昕翊攝)
「團結:我的隊伍叫________」展區喚起大眾深植於記憶中,展現臺灣民眾在關鍵時刻團結精神的國際賽事。(記者劉昕翊攝)
「2024臺灣文博會」品牌商展匯聚全臺各地優秀文創品牌,共有超過570個品牌參展,攤位數達到700個。(記者劉昕翊攝)
「2024臺灣文博會」眾多IP 授權與文創品牌共襄盛舉,其中包含臺灣在地品牌「蜜柑站長」。(記者劉昕翊攝)
臺南起家的統一企業將7-ELEVEN的吉祥物OPEN將,帶到現場與大家同樂。(記者劉昕翊攝)
民眾走進「2024臺灣文博會」的新秀展區「那會遮gâu」,感受文創產業未來生命力。(記者劉昕翊攝)
新秀展區「那會遮gâu」參展商蔡郁珊將生活周遭的樹用獨特的手工刺繡描繪紀錄,讓消費者在家裡也能有樹木相伴。(記者劉昕翊攝)
「有貓氏陶」主要製作動物的手捏陶偶,並融入臺灣招財貓、生肖、動物保育等觀念,盼讓現代陶偶器物回歸民眾日常生活中。(記者劉昕翊攝)
「有貓氏陶」主要製作動物的手捏陶偶,並融入臺灣招財貓、生肖、動物保育等觀念,盼讓現代陶偶器物回歸民眾日常生活中。(記者劉昕翊攝)
澎湖館從「海洋仙境」轉譯海島在各時期全球化的文化特性,以及探索澎湖在地認同的多樣性。(記者劉昕翊攝)
屏東館現場空間則運用山岳、海洋各式運動元素結合不同文化背景,讓民眾穿梭其中,體驗屏東軟實力。(記者劉昕翊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