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金點新秀設計獎揭曉 翻開台灣設計力新篇章

2024「金點新秀設計獎頒獎典禮」今(26)日於南港展覽館2館隆重舉辦,揭曉年度得獎名單!金點新秀設計獎由經濟部及教育部共同指導、經濟部產業發展署主辦,台灣設計研究院及台灣優良設計協會執行,是設計學子展現才華實力的絕佳舞台。今年共頒發61件「金點新秀設計獎」、3件「金點新秀循環設計特別獎」、3件「金點新秀包裝設計特別獎」、58件「金點新秀贊助特別獎」,及最受矚目的大獎「金點新秀年度最佳設計獎」9件,得獎學生可獲獎金10萬元及獎狀一紙,勉勵同學的辛勞與優秀成果。

經濟部何晉滄政務次長出席致詞時提到金點新秀設計獎代表當代傑出的設計師對未來生活的想像,這幾年來,生活中不論是伴手禮、服裝、傢俱等,都可以看到臺灣的設計軟實力。希望設計未來不是孤芳自賞,也要持續加值產業,讓臺灣的流行設計蔚為「臺灣風」,用設計讓世界看到臺灣。今年許多作品都有呼應國際潮流,結合AI與循環經濟的理念創作,非常值得鼓勵,期待參與金點新秀獎的同學再接再厲,讓台灣設計成為各行各業提升價值的能量。

「金點新秀設計獎」今年共有55校116系、共4,974件作品報名參賽,初審階段選出608件入圍佳作,可獲「金點新秀入圍獎」肯定,最後共134件優秀作品在激烈競爭中出線獲獎。其中「金點新秀年度最佳設計獎」是獲得評審團最高評價之作品。2024「金點新秀年度最佳設計獎」9件得獎作品名單如下:

  • 產品設計類:東海大學工業設計系徐苡宸、林姿廷的「HOO!— 兒童構音教具」,藉由趣味的吹氣互動遊戲設計,讓孩童增強口腔基本動作,幫助未來語言學習發展。

  • 傳達設計類:銘傳大學商業設計學系邱美妤、林紜亦、李郁馨、簡鈺玲的「沽紙」,是一套紀錄台灣傳統糊紙工藝的圖文書,讓讀者藉由閱讀和互動體驗了解糊紙。

  • 數位影像設計類:國立虎尾科技大學多媒體設計系姚冠廷、張妤萱、陳宥翔、蘇柏丞的「瑕疵品」,以3D動畫講述一個工廠機器人為保護瑕疵品奮戰的故事,詮釋成長過程中的迷惘與掙扎,期望帶給觀眾衝出舒適圈的勇氣。

  • 數位互動設計類:南臺科技大學多媒體與電腦娛樂科學系顧雯茵、李瑛琇、鄭至軒、黃歆茹、凌雅儒、陳廷語的「真相編織」,是一款利用360度環景呈現漫畫敘事的懸疑推理遊戲,讓玩家透過扮演自由記者,逐步還原兇殺案的真相。

  • 空間設計類:台南應用科技大學室內設計系吳孟嘉、洪嘉蔓的「城市牧歌:新住居革命的規則與變動」,提出可移動、增築、租換外牆及重組室內機能單位的單元式移動住宅,因應當代游牧型態的住居生活問題。

  • 工藝設計類:國立清華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胡希的「繪聲」,將聲音視覺化後轉換成金工首飾設計,每件首飾都是獨一無二的聲音故事。

  • 時尚設計類:實踐大學服裝設計學系張書瑋的「信條」,是一系列以薩托方陣、永恆回歸、塊狀宇宙理論等三個物理哲學概念詮釋的服裝設計,展現創作者自身對於生命及追求心靈平靜的反思。

  • 社會設計類:崑山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魏均哲、戴暐晟、陳彣淇、卓至柔、歐陽萱、吳姵荻的「陳水宏」,以AI打造了一位虛擬的總統參選人,並設計自媒體經營策略,透過採集與分析Z世代的政治嚮往與期待,反思台灣的政治環境。

  • 產學合作設計類:國立臺灣科技大學設計系蔣佳穎、林劭宇的「消波新解方」,以C-Slurry循環漿體混和廢棄蚵殼的材料,打造可取代或減少水泥使用、強度與美感兼具的新型消波塊設計,減少碳排及資源耗用,並可回收重新進入生產系統再運用。

台南應用科技大學室內設計系吳孟嘉、洪嘉蔓以作品「城市牧歌:新住居革命的規則與變動」獲得2024金點新秀設計獎空間設計類年度最佳設計獎。(設研院提供)
台南應用科技大學室內設計系吳孟嘉、洪嘉蔓以作品「城市牧歌:新住居革命的規則與變動」獲得2024金點新秀設計獎空間設計類年度最佳設計獎。(設研院提供)

今年為鼓勵學生運用創意就環境及永續發展提出創新解決方案,與永續循環經濟發展協進會共同辦理的「金點新秀循環設計特別獎」,開放學生自行報名,共有216件作品踴躍參賽,最後選出3名特別獎得主,各可獲得2萬元獎金。其中一件由產學合作設計類年度最佳設計獎得主「消波新解方」雙料奪得,另兩件2024「金點新秀循環設計特別獎」得獎作品名單如下(不分名次):

  • 國立高雄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系鄭詠之、王辰薰的「FertiCapsule造林自動給養膠囊」,是一款計畫造林養護工具,以不同降解速率的有機肥料,分別製成可疊套的杯狀層,並以儲水室扣住各層,讓以水推送降解的肥料養分擴散至樹苗,減少人力耗費。

  • 南臺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楊子璇、陳瑜甯、吳承融、楊宇心的「CRayon」,將淘汰化妝品再製成安全無毒的低彩度蠟筆,並作為教材繪具,提供自閉症兒童透過創作培養信心與創造力,同時達成循環效益。

2024「金點新秀包裝設計特別獎」亦選出3名得主,表彰傑出的包裝設計創意之作,各可獲得2萬元獎金,得獎作品名單如下(不分名次):

  • 南臺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王韻茹、楊芊羽、張書亞、鍾汶錡的「蜜餞岩究室-臺灣十大地質公園伴手禮設計」,從蜜餞與岩石在造型上的相似性發想,設計具各地質公園特色的伴手禮,並以打開後升起的設計巧思,營造板塊隆起的巧妙意象。

  • 中國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吳馨怡、林思妤、黃書勤、吳翊華的「自然正義」,是一款自然農法居家種植體驗組,包裝以環保紙材與循環利用為基礎,將種子、土壤、肥料結合農法理念,以單色插畫整合,減低油墨應用,呈現自然美感。

  • 國立成功大學工業設計學系鍾明珊、周昕瑩的「水水果計畫」,以回收紙漿及格外品果皮打造外盒,以全紙材打造兼具美感與功能性的內裝懸空防撞設計,讓水果禮盒減少塑膠泡棉等耗材浪費。

另由台灣優良設計協會辦理的「金點新秀贊助特別獎」,由台灣知名企業或機關單位共同評選,為優秀青年設計人才提供豐富獎金及產學媒合機會。今年共有44家國內知名企業及單位參與,選出共58件得獎作品,其中56件贊助特別獎得獎作品,各可獲得1萬元獎金,並另頒發最大獎「優設金、銀獎」各1件,由冠馳股份有限公司、宏竹實業股份有限公司贊助,各頒發5萬及2萬元獎金。這次選出的金獎、銀獎,都是以關懷為設計主題的作品,分別由國立高雄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系梁菽軒、詹佳甄的「腦性麻痺兒童室內復健馬術治療機」、明志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系吳宥頡、林子筠的「傷口教育娃娃」奪得。

綜觀今年作品,時尚設計類評審團召集人黃薇表示,學生階段受到商業考量與市場限制是最少的,因此更期待看到原創與獨到的研究、對工藝的執著或獨特手法的鑽研,評審們也樂見今年大多數入圍作品,有較為跳脫潮流影響的趨勢,勇於表達自我主張,她也鼓勵學生未來繼續探索自己的興趣與熱情,更要持續研究精進專業能力。傳達設計類召集人黃瑞怡表示,開心看到設計學子展現對於台灣本土文化、自然與生態的關注,更有許多人身體力行將視覺藝術與生活經驗結合,但也提到雖然現在同學們技巧上愈來愈成熟,但有時在創新嘗試上卻顯保守,期望未來能更勇於突破,探索並表達自己的真實感受。

數位影像設計類召集人張志祺表示,在今年入圍作品中有看到令人驚豔的技術力展現,也有透過創作表達對於特定文化領域或議題的熱愛,評選過程相當開心,但也期待能看到更多輕鬆、具娛樂性的選題,並鼓勵同學在這個階段好好磨練技術專業。空間設計類召集人吳忠勳對今年入圍作品表現給予高度評價,雖然有些議題稍顯保守,應更有年輕世代的想像,但大多作品在技術訓練與表達上已非常成熟,且題材多元,涵蓋了長照、閒置空間再利用及循環經濟等當前重要的議題。產學合作設計類召集人蔣友常表示,今年參賽作品在完整度方面顯著提升,不僅注重設計的外觀,更加入創造新價值的考量,其中學生們積極將永續發展目標(SDGs)融入作品,顯示當代設計教育已不僅侷限於傳統範疇,而是擴展到全球性議題的解決,也是產學合作模式的一大進步。

在評選上,工藝設計類召集人陳殿禮表示,評審團從工藝與工業設計的定義出發,最終選出的七件作品,平均分佈於藝品到產品的光譜,而其中選題的創新性、作法是否與時俱進、符合ESG實踐、工藝品的個性化等面向,皆是評選考量的重點。數位互動設計類召集人曾煒傑對今年入圍作品多元及創新性給予肯定,而作品本身從內容企劃到技術等各方面的整合,以及是否展現出良好的團隊合作,是評審團所看重的面向。產品設計類召集人蘇俊瑋表示,評審團重視作品完整度與整合性,因為好的設計師應具備與不同行業合作與整合的能力,不僅是產品設計的需求,也是職業生涯的必要條件。循環設計特別獎召集人許呈湧則表示,樂見越來越多學生開始在設計中導入循環的概念,但能否創造「經濟」,則需要更多關於商業模式的評估、成本的考量,以及後續可行性的推廣。

包裝設計類召集人劉虹枝評價,今年作品皆在一定水準之上,不僅多元且在結構和永續性方面表現出色,與時代趨勢相符,她也提到評審不僅關注視覺展現,更重視作品的整體性和永續性,是評分中非常關鍵的項目,而本次選出的得獎作品,在實踐永續的表現上尤為突出。社會設計類召集人邵璦婷則強調,社會設計的核心在於對選擇議題的深刻理解與實際行動,對設計師來說不僅是一個挑戰,也是一個重要的成長機會,期待未來學生能在這方面發揮更大的創意和影響力。

為鼓勵台灣年輕學子與世界接軌,培養具國際觀的專業設計人才,今年金點新秀設計獎再度與教育部合作「藝術與設計菁英海外培訓計畫」,凡「年度最佳設計獎」得主,有機會獲補助至海外頂尖學府或機構培訓一年。詳情請至計畫官網查詢:https://www.animlab.yuntech.edu.tw/sposad/

※ 「2024金點新秀設計獎」完整得獎名單,請至金點設計獎官網查詢:https://www.goldenpin.org.tw/zh-TW

The post 2024金點新秀設計獎揭曉 翻開台灣設計力新篇章 first appeared on 立報傳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