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食育力城市大調查揭曉!台中市進步最多躍升10名 宜蘭、台東、花蓮、嘉義縣蟬聯4年五星殊榮

撰文=林玉婷

自2021年起,《食力》每年6月公布「食育力城市大調查」結果,在台灣對於食育推廣尚未有共識架構之時,先參照日本《食育基本法》擬定出調查主要架構,以「農業與環境、教育與文化、健康與營養、食安與衛生」四大客觀構面指標,以及針對22縣市民、家長團體、第一線推廣的營養師與教師進行網路問卷調查的「推廣滿意度」,以這五大構面進行年度縣市評比。第二屆適逢台灣的《食農教育法》立法通過、第三屆同時有了「第一期食農教育推動計畫(民國112~116年)」的主軸要點,每年隨著台灣對於食農教育的共識更趨明確、評比指標的內容也更加聚焦。

《食力》「食育力城市大調查」一路記下台灣《食農教育法》立法前後的推動進程,本屆亦即第四屆評比,時值中央版本5年推動計畫公布一週年,也是各縣市政府理當提交地方版5年計畫之時,可惜的是僅有桃園市、台南市、花蓮縣、苗栗縣、新竹縣、彰化縣、嘉義市、屏東縣、金門縣、連江縣等10個縣市提出5年計畫並完成農業部核備程序。顯見地方政府推動進度仍須再跟上腳步。

立法過後計畫與活動增加 2024年客觀總指標擴增為72項

從農業部2023年3月公布的第一期5年推動計畫可知,推動方向包含「整合資源,建構食農教育推動體系;推動在地農產品消費、發展永續農業;培養均衡飲食觀念、減少食物浪費;普及食農教育推廣、深化食農研究創新」等四大主軸,主軸底下又細分20項行動策略,且《食農教育法》立法通過後,相關計畫與活動多出許多。加上法規明定需整合行政院10個部會(包括農業部、國防部、教育部、經濟部、文化部、衛生福利部、環境部、客家委員會、原住民族委員會及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及各直轄市、縣(市)政府共同推動,因此本屆考量以上推動主題與單位範疇,在指標更新上有了大幅度的擴增。
在「2024年食育力城市大調查」中,重新盤點既有指標的適切性與更新程度,再加上與第一期食農教育5年推動計畫內涵相關、且有22縣市數據的指標,四大客觀指標從2023年的47項增加為72項(農業與環境從15項增為26項、教育與文化從11項增為15項、健康與營養從14項增為16項、食安與衛生從7項增為15項)。

例如「食農教育5年推動計畫是否完成核備、架設食育資源及營養午餐網站、通過食農教育專業人員培訓人數、食農教育平台教案上傳比例」等指標是呼應「建構食農教育推動體系」主軸。「有機農業耕地比例、友善栽培耕地比例、使用化學肥料或合成農藥耕地面積比例成長率」等指標與發展永續農業有關。在推廣使用在地食材部分,也列入「環境部環保餐廳、農業部綠色餐廳、田媽媽餐廳」等在該縣市餐飲業者數量比例的追蹤。為了讓食農教育更普及,​​多元食農場域的設置也很重要,因此本屆新增「農業部再生計畫核定社區比例、特色農業旅遊場域人均比例、十大食農體驗經典路線獲選單位數、永續農村農業體驗活動提案競賽獲選數」等評選指標。

與中華民國營養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全國家長會長聯盟、國教行動聯盟、灃食公益飲食文化教育基金會合作調查的問卷中,也扣合5年計畫推動目標,詢問22縣市民、家長團體、營養師及教師對於縣市推廣台灣在地食材、傳承飲食文化、健康促進等各項行動的滿意度。

食育五星資優生!宜蘭縣、台東縣、嘉義縣、花蓮縣年年入榜

「食育力城市大調查」指標在這4年來每年新增客觀指標與進行主觀數據的問卷調查,宜蘭縣、台東縣、嘉義縣、花蓮縣4縣市始終在五星榜單中屹立不搖,且在分項評比上也榜上有名。

例如宜蘭縣是「食安與衛生」第1、「農業與環境」第3、「教育與文化」與「推廣滿意度」皆是第4。台東縣「農業與環境」與「食安與衛生」第2、「推廣滿意度」第3。嘉義縣則是「推廣滿意度」第2、「教育與文化」第3、「食安與衛生」第4。花蓮縣「農業與環境」第1、「教育與文化」第2。長期觀察榜單變化可知,唯有在五大面向評比有平均值以上的表現,進入五星榜就不是難事。

最佳進度和退步獎都落在六都!台中市進步最多躍升10名 台北市掉落9名

2023年首度擠入五星榜單的新北市,本次評比卻滑落4名、掉至第9名,與爬升10名的台中市並列四星。新北市雖然是「健康與營養」分項冠軍,但「教育與文化」分項排行較為落後、為第17名,在加權2的關鍵指標「營養師生比」排行倒數第2,雖然有57位營養師看似數量頗多,不過除以新北市所有國中小學生數即可知人力資源被分散許多。此外在加權1.5的兩項新指標「農業部全國創新食農教育體驗活動競賽優勝數」、「教育部飲食教育創意競賽優勝數」皆掛零,因而拉低了整體分數。

六都表現集中在三星與四星,其中排行最末者為台南市,在「食安與衛生」分項排行倒數第4影響最大,在「餐飲業食品衛生稽查率」和「食品工廠與製造業食品衛生稽查率」皆是倒數第3,「食品販售業食品衛生稽查率」倒數第7,「確實實施追蹤追溯之餐飲業者比例」倒數第5,在食安把關的稽查量能落後其他縣市,而雖然並非所有餐飲業者皆被列為追蹤追溯登錄對象,但在食安問題層出不窮且外食人口比例多的台灣,仍建議地方政府持續溝通強化業者的自主管理。

本屆退步最多的縣市為位居第17名的台北市,比上屆一下子掉了9名。在「農業與環境」指標表現較弱,採用國產食材的「3章1Q實行程度」倒數第2。且無論是有機和友善耕作的耕地面積比例小,「使用化學肥料或合成農藥耕地面積比例」更不減反增、增加6.64%,顯示在推動環境永續和支持在地食材的作為尚須強化。而「營養師生比」指標遇到跟新北市一樣的問題,師生人力配比不均、排行全國最後一名。

至於本屆進步最多的台中市,過去無論在22縣市或者是六都之中皆落於後段班,但為何本屆會直升10名、擠入四星更成為六都之首?台中市在「食安與衛生」指標表現較為突出,「食品衛生查驗不合格率​」全國最低、「確實實施追蹤追溯之餐飲業者比例」全國最高。而「教育與文化」指標中的「食米學園計畫之學校比例」排行第3。「農業與環境」指標中,「環境部首惜廚師甄選活動、永續農村農業體驗活動提案競賽獲選數、環境知識競賽決賽得獎數」等指標都位居一二。整體來說在各個指標的表現都有提升,獲頒最佳進步獎當之無愧!

地方版5年食農教育計畫將是下一步推動重點

「我始終覺得縣市才是《食農教育法》的核心,縣市應該去盤點地方的優勢。」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幼兒與家庭科學學系教授林如萍強調食農教育應該發揮地方優勢,且中央的5年中程計畫跟地方是對應的 ,所以地方版本不是百分百跟中央公布的內容相同,但也不能離題,對於食育推廣可以有比重或方法的不同。

目前許多縣市校園午餐有加入提供有機蔬菜、有機米甚至有機菇的政策,林如萍認為提供好的食材給孩子是政府的心意,但是要讓一盤有機蔬菜達到效果,還是需要有食農教育配套,除了改善烹調方法,還要讓老師、家長、孩子了解產地,比如透過戶外體驗,若無法去到產地也可以搭配農夫錄製影片,告訴大家蔬菜的種植與模樣。

大享食育協會秘書長黃嘉琳也認為不同縣市推動方式可以因地制宜,農業城市可以從生產者對焦到市場需求,讓消費者透過食農教育更懂得欣賞農產品、為產品加值。都市城市從可以從消費者責任教育做起,提倡用吃來支持永續、減少浪費。做法不同但是關注永續和淨零碳排是不容迴避的議題,也將是所有縣市在推動地方計畫時所應思考的重點。

【更多食育深度解析,請詳閱食力Vol.35季刊《2024食育力總體檢獨家揭曉!22縣市要補修的一堂食育課》完整指標說明請登入食力會員下載】

審稿編輯:童儀展

延伸閱讀
【農業與環境】以綠色永續貫穿產地到餐桌!花蓮台東連四年「霸榜」冠亞軍 苗栗大躍進擠入前五!
【教育與文化】食育推動不應只限於學校!彰化縣晉升榜上第一 嘉義縣提升五名進入前三
【健康與營養】正確飲食觀念導正胖瘦不均!新北市奪下健康營養之冠 高雄市翻身直衝首次入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