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國賞「龍」迎2024龍年!全球最值得一看的恐龍博物館總整理!

菲爾德自然史博物館(Image Source : Getty Editorial)
菲爾德自然史博物館(Image Source : Getty Editorial)

2024年即將邁入東方生肖的龍年,雖然龍是一種存在於傳說中的動物,不過恐龍倒是千真萬確存在過!最早出現在2億3千萬年前,這種地球史上中生代最優勢且繁盛的脊椎動物,不但控制陸地生態系統長達1億4千萬年之久,範圍還橫跨天空和海洋。儘管如今已經滅絕,只能從鳥類的身上找到祖先鳥型恐龍的蛛絲馬跡,不過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館,依舊可以看到牠們的化石和骨架,接下來的龍年,就一起來「賞」龍吧!

*德國柏林・自然博物館

自然博物館(Photo by TOBIAS SCHWARZ / AFP, Image Source : Getty Editorial)
自然博物館(Photo by TOBIAS SCHWARZ / AFP, Image Source : Getty Editorial)

位於柏林的歷史核心區,柏林的自然博物館(Museum für Naturkunde,簡稱Naturkundemuseum)是德國最大的自然博物館。它龐大的規模回溯到1810年柏林大學(後改名為「柏林洪堡大學」)創校時先後成立的解剖學、礦物學和動物三家博物館,因此也被稱為洪堡博物館(Humboldt-Museum)。

自然博物館(Photo by: Bildagentur-online/Universal Images Group, Image Source : Getty Editorial)
自然博物館(Photo by: Bildagentur-online/Universal Images Group, Image Source : Getty Editorial)

隨著館藏累積,過去分散於不同博物館的藏品,1889年底時在普魯士國王威廉二世(Wilhelm II)的主持下,以出自德國建築師奧古斯特・蒂德之手的新建築重新對外開放,也就是今日我們看到、以各個自然歷史領域大量標本聞名的自然博物館。

自然博物館(Photo by Jens Kalaene/picture alliance,Image Source : Getty Editorial)s)
自然博物館(Photo by Jens Kalaene/picture alliance,Image Source : Getty Editorial)s)

擁有超過3,000萬件動物、古生物和礦物標本,其中光是模式標本(type specimen)就有一萬多件。在它讓人眼花撩亂的收藏中,又以世界上最大架設恐龍骨骼化石標本——布氏腕龍(Brachiosaurus brancai),以及保存完好的最早鳥類——始祖鳥(Archaeopteryx)標本最為知名。

自然博物館(Photo by Meißner/ullstein bild, Image Source : Getty Editorial)
自然博物館(Photo by Meißner/ullstein bild, Image Source : Getty Editorial)

這件布氏腕龍化石標本展示於博物館的中央大廳,由德國古生物學家Werner Janensch在1909~1913年間,發現於坦尚尼亞富含化石的滕達古里亞(Tendaguru)地層中的骨骼化石組合而成。原本高12.72公尺、長22.25公尺,2007年時根據新的科學證據重新架設,如今「身高」達13.27公尺。

自然博物館(Photo by Sean Gallup, Image Source : Getty Editorial)
自然博物館(Photo by Sean Gallup, Image Source : Getty Editorial)

至於始祖鳥化石——印石板始祖鳥的柏林標本,1871年時發現於德國索恩霍芬石灰岩床(Solnhofen limestone beds),它是目前發現的12種始祖鳥之一,同時也是最完整的一個。其他收藏也很驚人,像是儲存將近100萬個水生植物標本的27萬6千個玻璃瓶、幾乎涵蓋全世界90%鳥類的館內13萬件鳥類標本,以及全世界最大的琥珀塊,和已經滅絕的斑驢和塔斯馬尼亞虎等。

*美國芝加哥・菲爾德自然史博物館

菲爾德自然史博物館(Photo by Bilgin S. Sasmaz/Anadolu Agency, Image Source : Getty Editorial)
菲爾德自然史博物館(Photo by Bilgin S. Sasmaz/Anadolu Agency, Image Source : Getty Editorial)

1893年時,芝加哥舉辦了世界哥倫布紀念博覽會(World's Columbian Exposition),當時吸引2,750萬人參觀。博覽會結束後,美國商業巨頭愛德華・艾耶爾(Edward Everett Ayer),說服了美國企業家馬歇爾・菲爾德(Marshall Field)資助建立博物館,好讓博覽會上的收藏與文物能夠被後代子孫看見。

菲爾德自然史博物館(Photo By Raymond Boyd, Image Source : Getty Editorial)
菲爾德自然史博物館(Photo By Raymond Boyd, Image Source : Getty Editorial)

這就是菲爾德自然史博物館的由來。不過起初為了紀念館藏的源頭,原本命名為芝加哥哥倫布博物館,地點就選在博覽會展覽會場傑克遜公園(Jackson Park)中碩果僅存的建築——美術宮(Palace of Fine Arts)。1905年時,博物館以第一位主要資助者重新命名,並且在1921年時搬遷到今日位置。

菲爾德自然史博物館(Photo by Joel Lerner/Xinhua, Image Source : Getty Editorial)
菲爾德自然史博物館(Photo by Joel Lerner/Xinhua, Image Source : Getty Editorial)

不到幾年的時間,它就已經成為與紐約和華盛頓另外兩間自然史博物館齊名的美國三大博物館之一。以廣泛的科學標本和文物收藏吸引遊客目光,超過2,400萬件標本和物品,範圍橫跨來自世界各地的現有生物、寶石、隕石、化石,以及大量人類學藏品和文物。

菲爾德自然史博物館(Chris Walker/Chicago Tribune/Tribune News Service, Image Source : Getty Editorial)
菲爾德自然史博物館(Chris Walker/Chicago Tribune/Tribune News Service, Image Source : Getty Editorial)

常設展主要分為兩大類:生命與文化。前者展示了來自各州的動物標本與模型,其中以「生命進化」為主題的進化星球展區,可以看見40億年以來存在於地表上的各種生物化石或標本,從單細胞生物到早期原始人,當中不乏多種恐龍收藏,其中最鼎鼎大名的莫過於「蘇」(Sue)。

菲爾德自然史博物館(Photo by Joel Lerner/Xinhua, Image Source : Getty Editorial)
菲爾德自然史博物館(Photo by Joel Lerner/Xinhua, Image Source : Getty Editorial)

蘇可說是菲爾德自然史博物館的明星,這個世上現存最大且保存最完善的暴龍(Tyrannosaurus)化石,是美國女古生物學家蘇・亨德里克森(Sue Hendrickson)1990年時在南達科他州西部發現的,因此以她命名。博物館7年後在紐約蘇富比拍賣會上以836萬美元的金額買下它。

菲爾德自然史博物館(Photo by Scott Olson, Image Source : Getty Editorial)
菲爾德自然史博物館(Photo by Scott Olson, Image Source : Getty Editorial)

年代大約回溯到6,700~6,550年前,這隻暴龍推論生前可能患有痛風。它身長12.3公尺,站立時臀部高4公尺,體重約在8.4~14公噸之間,死亡時大約28歲。至於文化方面,古埃及館內展出23具木乃伊和木乃伊動物,以及第五王朝最後一位法老烏尼斯(Unis)兒子的棺木以及墳墓結構複製品!

*比利時布魯塞爾・自然科學博物館

自然科學博物館(Photo by Thierry Monasse, Image Source : Getty Editorial)
自然科學博物館(Photo by Thierry Monasse, Image Source : Getty Editorial)

以18世紀洛林的卡爾・亞歷山大(Karl Alexander von Lothringen)親王的收藏為基礎,1846年創立於布魯塞爾的自然史博物館(Museum of Natural Sciences),屬於比利時皇家自然科學研究所(Royal Belgian Institute of Natural Sciences)的一部分。

自然科學博物館(Photo by Thierry Monasse, Image Source : Getty Editorial)
自然科學博物館(Photo by Thierry Monasse, Image Source : Getty Editorial)

1878年時,發現於比利時埃諾省(Hainaut)貝尼薩爾(Bernissart)的禽龍(Iguanodon)骨骼化石,是這座博物館最重要的館藏。在當地深達322公尺的煤礦坑底,發現了迄今最大量的禽龍骨骼,其中30具幾乎完整的化石,被帶回布魯塞爾的自然科學博物館展出!

自然科學博物館(Photo by Thierry Monasse, Image Source : Getty Editorial)
自然科學博物館(Photo by Thierry Monasse, Image Source : Getty Editorial)

禽龍廣泛出現於白堊紀早期,體型龐大的牠高5公尺,長度可達6~10公尺,既是兩足動物、也是四足動物。博物館內的禽龍骨架,由以恐龍研究聞名的路易斯・多洛(Louis Antoine Marie Joseph Dollo)架設,這位古生物學家曾提出人稱多洛定律(Dollo’w Law)的「演化不可逆」理論。

自然科學博物館(Photo by Thierry Monasse, Image Source : Getty Editorial)
自然科學博物館(Photo by Thierry Monasse, Image Source : Getty Editorial)

面積超過3,000平方公尺,這座自然史博物館的恐龍館,是全世界最大、完全貢獻給恐龍的博物館展覽廳。除了禽龍之外,還能看見暴龍、板龍(Plateosaurus)、冰冠龍(Cryolophosaurus)等恐龍骨架,一旁還伴隨著植物、其他爬蟲類動物和魚類的遺骸。

自然科學博物館(Photo by Thierry Monasse, Image Source : Getty Editorial)
自然科學博物館(Photo by Thierry Monasse, Image Source : Getty Editorial)

不只如此,布魯塞爾自然科學博物館還收購了1860年時發現於安特衛普的鯨魚化石,並且與鯨魚骨骼一同展出,此外,同年安特衛普附近還出土了一隻猛瑪象的骨架,所幸眼明手快的考古學家將它帶回這裡,人們才能看到這隻打從1869年就在此展出的古哺乳類動物!

*加拿大德蘭赫勒・皇家蒂勒爾博物館

皇家蒂勒爾博物館(Photo by Richard T. Nowitz/CORBIS/Corbis, Image Source : Getty Editorial)
皇家蒂勒爾博物館(Photo by Richard T. Nowitz/CORBIS/Corbis, Image Source : Getty Editorial)

德蘭赫勒(Drumheller)是加拿大亞伯達省中東部、紅鹿河(Red Deer River)畔的小鎮,儘管本身名氣並不響亮,卻有處非常吸睛的景點:每年湧入37.5萬人造訪的皇家蒂勒爾博物館(Royal Tyrrell Museum of Palaeontology)不只是全加拿大省級博物館中規模最大的,同時也是全世界最大的古生物博物館!

皇家蒂勒爾博物館(Photo by Wolfgang Kaehler/LightRocket, Image Source : Getty Editorial)
皇家蒂勒爾博物館(Photo by Wolfgang Kaehler/LightRocket, Image Source : Getty Editorial)

這座收藏有全世界最多恐龍化石標本的博物館,成立於1985年,以發現亞伯達龍(Albertosaurus)的約瑟夫・蒂勒爾(Joseph Burr Tyrrell)命名。蒂勒爾是位地質學家和礦業顧問,1884年時在德蘭赫勒附近的煤礦中,發現了這種距今7,000萬年前生活於北美洲西部的恐龍。

皇家蒂勒爾博物館(Photo by Wolfgang Kaehler/LightRocket, Image Source : Getty Editorial)
皇家蒂勒爾博物館(Photo by Wolfgang Kaehler/LightRocket, Image Source : Getty Editorial)

亞伯達龍的頭很大,拖著長長的尾巴以平衡身體,口中長了許多銳利的大牙齒,短小的前肢擁有兩隻手指,成年身長可達9~10公尺長,體重估計約在1.3~1.7噸之間,體積比近親暴龍小一點。打從1884年發現首個化石以來,如今已經找到超過30隻亞伯達龍。

皇家蒂勒爾博物館(Photo by Artur Widak/NurPhoto, Image Source : Getty Editorial)
皇家蒂勒爾博物館(Photo by Artur Widak/NurPhoto, Image Source : Getty Editorial)

由伊莉莎白女王二世賦予皇家頭銜的蒂勒爾博物館,坐落於米德蘭省立公園(Midland Provincial Park)的北恐龍步道(North Dinosaur Trail)上,一處晚白堊紀馬蹄峽谷地層(Horseshoe Canyon Formation)含化石地層的區域之中,一旁有條長達1.4公里的荒地解說小徑(Badlands Interpretive Trail),可以觀賞當地獨特的地層。

皇家蒂勒爾博物館(Photo by Wolfgang Kaehler/LightRocket, Image Source : Getty Editorial)
皇家蒂勒爾博物館(Photo by Wolfgang Kaehler/LightRocket, Image Source : Getty Editorial)

這座為促進古生物學而創建的博物館,經過兩次擴建,如今占地12,500平方公尺,13座展覽廳中永久展示著約800件化石。其中白堊紀亞伯達展覽廳(Cretaceous Alberta)中陳列亞伯達龍群立體模型,靈感來自亞伯達省骨床中發現的22個標本,向約瑟夫・蒂勒爾致敬。

皇家蒂勒爾博物館(Photo by Wolfgang Kaehler/LightRocket, Image Source : Getty Editorial)
皇家蒂勒爾博物館(Photo by Wolfgang Kaehler/LightRocket, Image Source : Getty Editorial)

恐龍館(Dinosaur Hall)則收藏了包括亞伯達龍、圓頂龍(Camarasaurus)、三角龍(Triceratop)和暴龍等30多具恐龍骨架,包括以完整著稱的暴龍骨架「黑美人」(Black Beauty)。此外,還有一些非恐龍化石,像是猛瑪獸、劍齒虎以及世界上最大的海洋爬行動物秀尼魚龍(Shonisaurus)等。

*澳洲溫頓・恐龍年代博物館

恐龍年代博物館(Photo by: Paolo Picciotto/REDA&CO/Universal Images Group, Image Source : Getty Editorial)
恐龍年代博物館(Photo by: Paolo Picciotto/REDA&CO/Universal Images Group, Image Source : Getty Editorial)

大概沒有人想得到,趕羊能趕到發現恐龍!?故事是這樣的,1999年大衛・艾里歐特(David Elliott)在他位於昆士蘭溫頓(Winton)附近的貝爾蒙特(Belmont)趕羊時,發現了當時澳洲最大的恐龍化石,後來被鑑定為9,500萬年前漫步於當地的白堊紀蜥腳類恐龍(Sauropoda)巨型股骨的一部分!

恐龍年代博物館(Photo by: Paolo Picciotto/REDA&CO/Universal Images Group, Image Source : Getty Editorial)
恐龍年代博物館(Photo by: Paolo Picciotto/REDA&CO/Universal Images Group, Image Source : Getty Editorial)

而後,在與昆士蘭博物館進行的聯合挖掘過程中,發現了更多化石,於是他興起建立恐龍博物館的念頭,並且在2002年時創立了恐龍年代非營利組織和博物館(Australian Age of Dinosaurs Museum),地點就選在溫頓東南方24公里處、一座名為The Jump-Up的大型台地頂部。

恐龍年代博物館(Photo by: Paolo Picciotto/REDA&CO/Universal Images Group, Image Source : Getty Editorial)
恐龍年代博物館(Photo by: Paolo Picciotto/REDA&CO/Universal Images Group, Image Source : Getty Editorial)

博物館建立的目的,除了每年在溫頓地層進行恐龍挖掘活動之外,也希望永久保存這些化石並向公眾開放。由於不斷發現恐龍遺址與化石,2005年起它已經累積了全世界最大量的澳洲恐龍化石收藏,包括泰坦巨龍迪亞曼蒂納龍(Diamantinasaurus)、被暱稱為「韋德」(Wade)的草原龍(Savannasaurus)等原型標本

恐龍年代博物館(Photo by: Paolo Picciotto/REDA&CO/Universal Images Group, Image Source : Getty Editorial)
恐龍年代博物館(Photo by: Paolo Picciotto/REDA&CO/Universal Images Group, Image Source : Getty Editorial)

恐龍年代博物館分為三個階段建造,目前完成了第二期的接待中心,至於自然歷史博物館仍在規劃當中,不過恐龍峽谷前哨站和戶外展覽廳(Dinosaur Canyon Outpost and Outdoor Galleries)已經在2017年落成,包括坐落於懸崖上俯瞰峽谷的前哨站,以及貫穿下方峽谷的高架混凝土通道。

恐龍年代博物館(Photo by: Paolo Picciotto/REDA&CO/Universal Images Group, Image Source : Getty Editorial)
恐龍年代博物館(Photo by: Paolo Picciotto/REDA&CO/Universal Images Group, Image Source : Getty Editorial)

通道沿途設有五個戶外展覽廳,蜿蜒的穿過峽谷邊緣下方的巨石和茂密的植被。在這片展現原始風情的土地上,重現了白堊紀的日常:恐龍狂奔(Dinosaur Stampede)、翼手龍家族(Pterodactylus Family)、艾氏盾龍(Kunbarrasaurus ieversi)、死水潭(Death in the Billabong)以及蘇鐵谷(Valley of the Cycads),讓人感覺彷彿回到史前時代!

文字/Iris P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