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5/06-2024/5/12】闢謠TOP10

過去幾天,社群平台一篇「被騙走3000萬房產」的詐騙經驗貼文引起熱烈討論;而在傳言世界,詐騙一直是熱門主題與查核中心的查核對象。來看本週3類值得關注的傳言:

|臉書廣告各式徵才、活動訊息 小心是詐騙偽裝

臉書廣告一直是詐騙溫床,常見如假借名人成立的理財社團、假借可信機構要替你討回被騙的錢,近期更流傳各式活動及徵才廣告,這些都是詐騙訊息。

「速食店徵小小店長」、「徵兒童說書員」......,打開臉書,這些廣告可能隨著演算法推送到你眼前。這類貼文往往張貼在新成立的可疑粉專,找不到聯絡資訊等公司背景資料,管理者也可能遍及多國。只要點臉書粉專「關於」就可以檢視這些基本資料,如果看到可疑的訊號,就要小心。

簡訊詐騙也是常見的手法,這些不肖份子會不斷變換主題,一下子是罰單繳款、一下子是健保費催繳,最近流行的是假冒玉山銀行的簡訊。簡訊中稱系統升級需驗證,並附上連結要民眾點入,實際上這是竊取個資的詐騙訊息。

|AI科技竊取指紋、聲紋? 傳言情境實務有難度

近年AI熱潮,技術的光速發展令民眾感到新奇,也帶來困惑與憂心。AI技術是否能輕易地獲取聲紋、指紋等個資,成為傳言的熱門話題。

一段傳言稱「拍照時不要比YA,指紋會被盜取進而竊取帳戶」,顯現民眾對於AI技術的陌生與擔憂。雖然相關技術持續進步,但要複製拍照的指紋,進而竊取帳戶,其實有相當程度的技術門檻與難度,民眾不需過度擔心、影響日常生活。

另外一則是「講電話不要先出聲,AI會蒐集聲音」;以現在技術來說,約5-10秒間的連續說話,確實可以模擬真實人聲,但真實通話情境下,音質可能不佳、容易失真,若僅是簡單回應「喂」、「你好」,其實難以做出好的仿真音檔。

|看似貼心的治安提醒 實為捲土重來的假訊息

一段「傳單不要拿,有迷魂毒藥」的語音訊息在過去一周瘋傳,這是常見的「治安假訊息」,捏造台灣未曾發生的治安事件,偽裝成親友的善意提醒,勾起民眾轉傳、擴大社會不安。

「迷魂毒藥」謠言最早從國外發跡,以電子信的方式廣泛流傳,轉成中文版後,又在台灣社群流傳,且多年來不斷變換版本和地點。查核中心曾多次詢問警方,警察局表示並未接獲此類案件,毒物專家也說傳言的迷魂手法難以成立。

近期另一則「迷魂系」的謠言則是「台灣最新型迷魂藥抹大腿」;實際上影片是新聞報導的「模擬情境」,因報導未說明事件發生在國外,經轉傳後被誤認為台灣發生。

除此之外,舊謠言「提款前要按兩次取消鍵避免被盜取密碼」也在近期以影片形式熱傳;實為無效的防範做法,提款機在未插卡狀態並未啟動,因此先按取消鍵也是白做工。

特別感謝排行榜技術提供:#資策會軟體技術研究院

特別感謝排行榜資料來源:#Cofacts真的假的資料庫

【⚠部分錯誤】網傳:燦坤公告電池不能混用,會爆炸?

【❌錯誤】音檔:加油站傳單不要拿,傳單上有迷魂藥?

【❌錯誤】網傳:拍照不要比YA,小心指紋被盜取進而盜竊帳戶?

【❌錯誤】網傳:避免盜取密碼,使用提款機插卡前先按取消兩次?

【❌詐騙】簡訊:銀行通知系統升級,盡速驗證恢復使用權?

【❌詐騙】臉書廣告:速食店小小店長體驗、徵兒童說書人?

【🟦事實釐清】網傳:法院寄來支付命令未異議,變真的欠款?

【❌錯誤】影片:台灣最新型迷魂藥抹大腿,導致暈眩、意識不清?

【❌易生誤解】影片:男子對幼兒施暴,這種人能不判死嗎?

【🟦事實釐清】網傳:接到陌生電話不要先講話,AI會蒐集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