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癌友自費治療上百萬 盼政府速推商保補位健保

記者黃翠娟/台北報導

一份21日公布癌友自費治病的調查報告顯示,自費已成癌症治療常態,不論是手術、化療,還是標靶、免疫治療,自費比例都超過7成,而癌友採標靶或是免疫療法,自費金額超過新台幣50萬元者,更接近4成;再從整體癌友自費狀況觀察,至少2成癌友自費治病破百萬。

(癌症希望基金會提供)
(癌症希望基金會提供)

癌症希望基金會就癌友300人做調查,有乳癌、婦科癌、肺癌、血液癌、肝膽腸胃癌及其他癌症,發現逾8成自費癌友年齡在 30~59歲之間,恰是家中最重要支柱,6成以上的癌友每月可支配所得在5萬元以下。如果在這階段罹癌,可能會對家中經濟造成莫大的衝擊。

調查發現,自費已成癌症治療常態,在手術、化療、標靶與免疫治療中,近7成5病人都有自費情形,2成癌友自費金額破百萬;4成的第三期或第四期病友自費金額50萬元以上,2成5自費金額上百萬,自費項目多為標靶治療(53%)與免疫治療(13%),相對晚期癌友承受了巨大的經濟壓力。

調查顯示,不同期別癌友自費項目不同,零期、第一期、第二期癌友以自費手術、化療為主;第三期、第四期癌友以自費標靶治療為主。

癌症希望基金會觀察,支付治療自費的資金主要是商業保險以及儲蓄,74%使用商業保險理賠、68%運用個人儲蓄;零期與第一、二期的癌友倚仗商業保險作為自費來源的比例高於第三、第四期的癌友(78% : 67%),後者使用個人儲蓄與家人支持的比例較高,推估當自費費用愈高時,商業保險亦無法負荷,病人必須動用儲蓄或靠家人支付。

調查顯示,四成的相對晚期癌友(癌症第三或第四期)認為保險理賠不足以支付醫療費用,超過1成者指出理賠落差高達50萬以上。

癌症希望基金會董事長王正旭指出,現今癌症治療趨勢朝向精準醫療,但費用普遍昂貴,以肺癌標靶藥為例,如未獲健保給付,各藥每月自費金額可能都超過10萬,免疫治療三週療程更是動輒達30、40萬。

王正旭表示,觀察澳洲、新加坡、香港的補位保險,政府都有一定程度的介入,想要成功推動商保補位健保,需要政府跨部門努力,創新商業健康保險保單才有機會。在癌友自費調查中亦看到癌友有同樣的期望,高達8成的癌友希望商保補位健保的落實是由政府領航,而非由商業保險公司完全主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