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器官「長息肉」癌變機率高!專家揭愛吃2種肉更危險 5習慣預防

記者黃韵涵/綜合報導

息肉是人體組織表面長出的贅生物,是一種良性腫瘤,其中, 「腺瘤性息肉(Adenomatous polyp)」,被認為是一種癌前病變,如果不及時切除,有可能逐漸演變為癌症。

<strong>示意圖/pixabay</strong>
示意圖/pixabay

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在臉書分享,並不是所有的息肉都會發展成癌症,大多數息肉是良性的,對人體沒有危害,只需要定期觀察和追蹤。但「腺瘤性息肉」被認為是一種癌前病變,如果不及時切除,有可能逐漸演變為癌症。

黃軒進一步說明,身體很多部位,只要有黏膜的地方,就有可能長出息肉,包括消化道、呼吸道、子宮、鼻腔內、口腔內等。而在腸胃道內膜中最常見的3種息肉。

1.大腸息肉

大腸息肉與胃息肉非常相似,主要分為發炎性息肉與腺瘤性息肉2種。大腸發炎性息肉通常不易發生癌變,大腸腺瘤性息肉發生癌變的風險相對較高,據相關數據顯示,約有80~95%的大腸癌都是因大腸息肉發生惡變所引起。

即使是比較安全的發炎性息肉,在反覆發炎刺激下,息肉也會繼續增大,有些可能最後也會發展為腺瘤性息肉,引發大腸癌的風險。若一旦發現大腸有息肉,建議盡快切除杜絕後患。

2.胃息肉

通常在胃鏡檢查中,大概會有1~5%的患者長胃息肉,其中有80%屬於發炎性或增生性的息肉;和大腸息肉比較,這類息肉比較安全,癌變率只有0~5%。而剩下約20%,是為腺瘤性息肉,這類息肉就比較危險,有25~50%的機會仍出現癌變的可能。

建議直徑在1公分以下的胃息肉,通過胃鏡檢查時,直接用切片及用鉗進行切除,每年定期做一次胃鏡檢查。如果有胃出血、癌變的息肉,也一定要盡快切除,因為癌變組織可能會深入到黏膜下層,防止留下隱患,通常要選擇腹腔鏡的方式來進行切除。

3.膽囊息肉

發生率約5%左右,大多數是良性。膽囊息肉大致可分成4種:膽固醇堆積息肉、膽囊炎性息肉、膽囊腺瘤、膽囊腺肌瘤;後三者有惡性癌變的風險。若是多發性、生長緩慢、基底小於1公分的息肉,多半會被認為是膽固醇息肉,只需要每半年到一年複查一次即可。

若膽囊息肉出現以下情況,則必須高度警惕可能會出現癌變:單發息肉;息肉直徑大於1公分;1年內有增大狀況;有膽囊症狀,或是有膽囊癌家族史的患者。如果是有症狀的膽囊息肉,無論大小一律建議手術切除。

如何預防腸胃息肉發生?趕快養成5習慣

1.保持生活好習慣

黃軒表示,這是預防息肉的基本原則,因為不良的生活習慣會導致免疫力下降,腸胃反覆發生發炎反應,細胞容易發生異變,從而增加息肉形成的風險。

2.均衡飲食

多吃富含纖維、維生素和抗氧化物質的食物,如水果、蔬菜、全穀等。同時要減少食用「高鹽、高糖、高油、加工」食物,以及酒精和咖啡因等刺激性飲料,這樣可以幫助排出體內廢物,降低腸道發炎和腫瘤的可能性。

3.適量運動

運動可以促進血液循環,增強新陳代謝,提高身體素質,同時也可以減肥和控制血壓、血糖等指數。一般建議「每周至少做150分鐘」的中等強度運動,如快走、跑步、游泳等。

<strong>運動可以促進血液循環,增強新陳代謝,提高身體素質,同時也可以減肥和控制血壓、血糖等指數。(示意圖/pixabay)</strong>
運動可以促進血液循環,增強新陳代謝,提高身體素質,同時也可以減肥和控制血壓、血糖等指數。(示意圖/pixabay)

4.避免過度高熱量、高動物性蛋白、高脂肪及精緻食物

這些食物都會增加膽固醇和胰島素分泌,刺激細胞過度增殖,促進息肉的生長,特別是紅肉和加工肉類,如牛肉、羊肉、豬肉、火腿、香腸等。

5.定期健康檢查

健康檢查可及時發現息肉和提早治療息肉,防止其惡化或癌變。不同部位的息肉有不同的檢查方法,如大腸鏡檢查、胃鏡檢查等,尤其建議40歲以上的人,每年至少做一次相關內視鏡檢查。

延伸閱讀
連走路都會喘!竟是肺高壓上身 靠「肺動脈氣球成型術」爬山也OK
新學期收到孩子「身高不足通知單」?醫:早發現治療可改善最終成人身高
不想愛愛原因曝!是「性慾低or性冷感」專家授1點分辨:女比男更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