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少18萬人 北市這區人口減最多

▲根據台北市民政局各區戶籍人口數量統計,今年10月相較於2019年同期,3年內減少了18萬人,減幅達到6.8%,其中又以「蛋黃區」大安區人口流失最多,從30.7萬人減至28.1萬人,足足少了2.6萬人,減幅達到8.5%,其次是信義區流失1.7萬人,減幅達8.1%。(圖/NOWnews資料照)
▲根據台北市民政局各區戶籍人口數量統計,今年10月相較於2019年同期,3年內減少了18萬人,減幅達到6.8%,其中又以「蛋黃區」大安區人口流失最多,從30.7萬人減至28.1萬人,足足少了2.6萬人,減幅達到8.5%,其次是信義區流失1.7萬人,減幅達8.1%。(圖/NOWnews資料照)

首善之都台北市人口逐年減少,根據台北市民政局各區戶籍人口數量統計,今年10月相較於2019年同期,3年內減少了18萬人,減幅達到6.8%,其中又以「蛋黃區」大安區人口流失最多,從30.7萬人減至28.1萬人,足足少了2.6萬人,減幅達到8.5%,其次是信義區流失1.7萬人,減幅達8.1%。為什麼越來越多人不願當「天龍人」?台灣房屋趨勢中心執行長張旭嵐分析4大因素,包括因房價影響導致「小資出走潮」,「不婚不生潮」使得少子化越來越嚴重;疫情之後不少北漂族群選擇返鄉;最後是長年旅居海外的華僑因為邊境管制而被除籍,都使得首都人口銳減。

張旭嵐指出,受到上述「四大浪潮」原因推擠,台北市人口跌已經破250萬人大關,改寫近38年低點。其中房價高漲是主因之一,大安區房屋單價達100.3萬,中正、信義松山也要8字頭,居住蛋黃區的年輕一代的台北人或小資族被迫移居,往新北或桃園發展,使得人口外移情況越來越嚴重。其次都會區上班族多,重視工作更甚家庭,生養意願降低,雖然少子化在全台各縣市都有出現,但在台北市情況就更為嚴重。

另一方面,近3年不少上班族改變工作型態,接案或在家工作模式興起,帶動一波「疫後返鄉潮」,催化北漂族返鄉及搬到外縣市的風潮。而疫情下邊境管制,大安區、信義區不乏長年旅居海外的華僑或高資產族,因國境管制無法入境而遭除籍,使得首都人口銳減。

不過在台北市各區當中,人口發展相對穩定的地區以內湖居首,近3年的人口減幅最低,僅減少約5%!若以人數來看,則以大同、南港的人口減少數量最低。張旭嵐認為,大同、南港減少的人數少,主要是行政區面積小,其中南港又以工商業發展為多,工廠商辦比例大,因此住宅區相對有限,以致於人口基數相對低,流失人數也就相對有限。

而內湖減少幅度最輕微,是由於內湖除了有科技園區、各大知名企業總部外,還有媒體產業群聚,就業機會豐富,因此排除少子化等人口減少的自然因素,內湖的社會增加人口多,就業民眾的購屋意願也相對高,讓當地的房市買氣維持在水準之上,以今年成屋均價來說,單價62.4萬,低於台北市均價71.2萬,使內湖成為近年台北買賣移轉棟第二高的熱門區域。

台大社會系兼任教授薛承泰認為,經過這3年開始人口大幅減少,台北市蛋黃區的確形成明顯的人口外流潮,並且隨著捷運等交通工具的發達,「台北人」活動範圍區域擴大,外流到其他區域。其中「桃園市」尤其明顯,研判是近年機捷落成以及被廣泛使用。桃園市目前「大概會再有2至3年的成長期」,不過隨著上述人口負成長的情況,桃園市人口成長空間也將在2025年左右不如以往榮景了。

由台北市大同區搬到桃園市楊梅區的民眾張太太也説,當初搬到桃園是希望有一個屬於自己的房子,無奈台北房價太高,無法實現才往外緣尋找。「桃園與台北本就是一個生活圈」,並沒有改變太多原本的生活。通勤雖然辛苦一點、要犧牲時間一點,但交通建設連年發展下已經越來越方便。不過怎麼說也是從處處都方便的「天龍國」台北移居,期許未來桃園可以有更多元的交通建設,「未來若有更多元一些的交通選擇當然會更幸福。」

▲張旭嵐認為台北市掀起出走潮基於「4大浪潮」導致;人口專家薛承泰則認為台北市外流現象最明顯的是到桃園市去。(圖/台灣房屋提供)
▲張旭嵐認為台北市掀起出走潮基於「4大浪潮」導致;人口專家薛承泰則認為台北市外流現象最明顯的是到桃園市去。(圖/台灣房屋提供)

更多 NOWnews 今日新聞 報導
天龍老人一堆富翁?「銀髮房貸族」六都最多 背後原因曝
10月房市買氣淡!議價空間放大 六都「這價位」最好賣
「台北雙星」正式啟動!台北西區新門戶 力拼2027年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