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一旱,台積、竹科前途都看它,台灣跨入「再生水時代」

四月八日上午,當台積電股價挑戰八百元之際,桃園的石門水庫,一位工作人員正按下開關,增雨焰劑瞬間點燃,這是今年第八次人工造雨;鏡頭轉到新竹,同樣的場景,也出現在四十公里外、當天在做第六次造雨的寶山水庫。


造雨如此頻繁,是因為這兩座攸關竹科水源的水庫,蓄水率迄今已雙雙跌破二五%,比三年前引發大規模分區限水的「百年大旱」還要低,這不僅讓監控全台水情的水利署如臨大敵,更緊張的,是一群以台積電為首、橫跨五個產業的十二家業者。

這些業者共同特色,是它們的用水量排名前十二大,每天都用了至少兩萬公噸、相當於七萬名台灣人用的水量,而且,從今年開始,將來它們要在台灣建新的工廠,譬如台積電最新宣布的嘉義廠,都會被一條新法規左右。

用水大戶擴廠,將強制使用再生水

專家預言:五大產業將成海嘯第一排

這個法規,是《再生水資源發展條例》去年八月增修、今年二月上路的子法,它規定了,只要你是每天用水量超過兩萬公噸的「用水大戶」,未來擴建新廠,必須使用五○%的再生水,將來包括新成立的工業區,像上述台積電即將進駐的嘉義科學園區,只要總水量超過上限,也將強制使用再生水。

然而,這可能僅是「第一波」!超過五名專家告訴我們,未來,被強制使用主要來自民眾生活污水,如馬桶水過濾而來的再生水,不會只有這十二家業者。

「兩萬噸只是第一階段,將來的門檻一定會逐步降低,」一名曾參與法規起草的學者表示,「現在只是先從大戶開始,就像碳費一樣。」

「未來被強制使用再生水的,不會只有那十二家大戶,一定會再往下延伸到更多企業,只是時間早晚而已。」一名台灣前三大水務工程公司高層向我們推測。

若逐步要求,誰會是「海嘯第一排」呢?專家認為,檢視台灣用水量前五十大企業,半導體、面板、鋼鐵、化工、印刷電路板,就是五大可能產業。

「長期來看,台灣企業都要有心理準備,未來你可能被要求用再生水,」安侯建業副總經理陳俊賓說,「因為台灣缺水,所以企業用再生水,是一種趨勢。」

大旱變頻繁,工業用水需求卻攀升
台積電未來十座新廠,恐都在缺水區

缺水,恐怕是認知遲早要用再生水之前,企業必須先體認的另一個重要趨勢。

「未來二十年,台灣乾旱的發生機率,會比過去增加一倍,」天氣風險公司總經理彭啟明指著用氣候模型推算的數據表示,受極端氣候影響,台灣的乾旱週期,已從早期的九年至十一年,「到現在已經是每兩到三年,就一個大旱。」

他指出,極端化,將造成「乾季越乾、濕季越濕」,也就是,當我們最缺水的季節,像春天與冬天,老天爺給的雨,卻比以往少;而雨水本來就豐沛的夏天與秋天,推估颱風數量減少,但每個颱風的強度與雨勢,都將比過去更大。

乾旱,就是肇因於「該下雨卻不下雨」,因此,乾季的不下雨天數變多,將是致命傷,加上全球暖化引發太平洋高壓升高,將使得梅雨期縮短,「未來的台灣一定會缺水,因為風調雨順是偶然,『風不調雨不順』才是常態。」彭啟明說。

尤其,越往中南部,旱情將越險峻。水利署推估,若暖化持續,台灣在二○三六至二○六五年,中部與南部的枯水期(編按:即乾季,每年十一月至隔年五月)降雨量,將較現在減少九%至一○%,北部與東部的減幅則在六%到八%。

然而,台灣工業用水的需求,同時間依舊不斷攀升,工廠還在遍地開花。

以晶圓代工龍頭、也是台灣用最多水的企業台積電為例,光是其一家公司,未來就有至少十座廠,在新竹、苗栗、台中、嘉義、台南、高雄等地興建,而偏偏,這些縣市都被政府推估為,十年後恐缺水、水資源供給不及需求的地方。

過去企業依賴水車,報價翻漲20倍
如今轉向再生水,台積、友達都搶購

「當氣候越來越嚴峻,我們還要不斷的增加工業用水,(這時候)還認為台灣不缺水,那是自欺欺人。」師大永續管理與環境教育研究所教授葉欣誠說。

當水危機迫在眉睫,再生水,這種主要來自於你我每天洗澡、拖地、沖馬桶的污水,現在,已被台積電、友達等用水大戶,視為一種「救命水」,甚至引發搶購。

但時間倒轉五年,情況卻完全不是這麼回事。

先前,由於再生水的水價,每度至少十八元,是自來水價的一倍以上,導致企業興趣缺缺,「原本工業大戶都不愛,但現在變得大家都很愛,因為這種水的供應穩定,你想氣候再怎麼乾旱,人們產生的生活污水並不會減少。」環保設備公會榮譽理事長高庚鑽說。

一位用水大戶甚至告訴我們,自家公司決定採購再生水,除了考量ESG(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竟然是因為,「不想再繳錢給水車業者。」

原來,過去十年台灣旱情頻傳,讓許多在竹科、中科、南科的企業,必須向水車業者訂水,「因為一旦沒有水,沒有一家半導體廠、面板廠,是能夠繼續生產的!」前述業者說,這造成水車業者擁「水」自重,「甚至要我們每年繳保證金。」

據悉,這筆保證金約三百萬至六百萬元,且前一年就要簽約,當企業繳了這筆錢,後續待水車進廠,業者會用每車六千至一萬五千元不等的費用,從保證金裡「扣款」,而且水車的費用,「會隨著越接近旱季,費用越高!」前述業者說。

光是水車的費用,就是不對等的暴利。以一輛車能載三十公噸的水計算,若是裝滿自來水,成本約是三百元,但依上述費用,等於實際報價是二十倍起跳,「之前缺水時候,還有人叫過一車三萬元的。」一名坐落中科的業者指出。

也因此,隨著旱災越來越頻繁,政府也陸續修法再生水法規,許多企業開始思索,「與其每年繳錢給別人,不如花錢讓自己多一種『水源』。」於是,舉凡台積電、聯電、友達、群創、李長榮、中石化,近三年都陸續宣布採購再生水。

「現在再生水變得很搶手,而且氛圍有點是,你越晚去認購就越沒水,所以業者的認購越來越踴躍,有點像是之前的綠電。」陳俊賓形容。

「以前,再生水是政府求人用,現在,變得有點供不應求,」一名水務工程公司董座向我們提出一個隱憂,「未來會有越來越多企業買再生水,如果政府不管理,會變成誰有bargain power(議價力)、誰就買得到,最後傷害中小企業。」

對此,水利署長賴建信向我們表示,「(再生水)不至於買不到,因為全台灣污水量一天約一千萬公噸,這些水都變成再生水,是遠超過一天的工業用水(約五百萬公噸)。」並保證,「我們不會讓人(沒設廠就)預購,這不合理。」

他建議,如果是用水量不大的中小企業,可以先從自家工廠的廢水回收做起,畢竟再生水必須額外拉一條專線,費用相對高;假如一定要用再生水,可以向工業區的管理局申請,由其為代表,再向各縣市水利局申購再生水。

將來,台灣新成立的工業區,很可能在興建之初,就布好兩根水管,「一條是自來水、一條是再生水,就像新加坡的工業區,讓企業依水的價格、用途,自己決定用哪一種水。」國內水回收龍頭業者、兆聯實業的一名高層指出。

台灣用水恐將「新加坡化」
環境學者:民生遲早也用再生水

不過,未來用水「新加坡化」,可能還包括你我等一般人。

「五十年後的台灣,會不會跟新加坡一樣,把再生水當民生用水?」葉欣誠認為,這恐怕是遲早的,「當氣候只會越來越嚴峻,我們不能總把過去的歷史,當成未來的解方。」意思是,過去不缺水的時候,無論民生還是產業用水,都不會想到用再生水,但當未來已變得不可預期,思維,必須翻轉。

非常時刻,用非常方法,不少企業這些年的作為,說明他們已認清台灣已進入缺水的非常年代,未來,若企業要與這種新常態共存,延續競爭力,就必須拿出跳脫框架的做法,再生水,只會是第一步。

更多商周文章
「辛苦賺來的BMW,不會到安養院來看我…」一位老先生的告白:別花太多時間追求物質生活
台灣房子老又危?「這時間點後」蓋的房子才真正被法規保障耐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