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旬OL洗澡摸到右胸異物感 竟是早期高風險三陰性乳癌


【NOW健康 陳如頤/台北報導】33歲陳小姐於2年前洗澡時意外摸到右胸硬塊,就醫檢查,評估為0.5公分纖維囊腫,持續追蹤,但不到半年,意外確診為早期高風險三陰性乳癌,當時腫瘤已至4.2公分,整整大了8倍。所幸有商業保險支持,在醫師建議下,術前增加自費使用免疫藥物,手術時腫瘤明顯縮小至2.2公分,術後持續使用免疫藥物,目前恢復情況良好。腫瘤科醫師提醒,在台灣,平均每34分鐘就有1人罹患乳癌,每位女性朋友務必定期乳癌篩檢,提早治療。


術前及術後輔助治療 有助於減少復發風險、增加存活率


另1名36歲張小姐,本身是營養師,相信醫療專業,但得知三陰性乳癌存活率較低、預後較差,心裡異常恐懼。在確診為早期高風險三陰性乳癌後上網爬文,對「預後差、惡性高」等描述感到恐懼,但也發現免疫治療可能有翻轉惡疾的可能,就醫後便遵從醫囑,接受免疫藥物的術前術後輔助治療,迄今超過2年維持穩定不復發。


台灣乳房醫學會理事長陳守棟表示,歐美乳癌死亡率自30多年前即出現下降趨勢,但台灣乳癌死亡率迄今並無明顯下降,可能原因之一與藥物給付有關,健保在給付乳癌手術前後輔助治療用藥上的腳步,未能跟上歐美醫學會的治療建議。


陳守棟指出,早期三陰性乳癌患者不適合荷爾蒙治療及標靶治療,除了化療,目前僅能使用免疫治療。臨床顯示,術前及術後輔助治療有助於減少復發風險、增加存活率。術前輔助治療不但能夠減少手術切除乳房與腋下淋巴的範圍,透過病理完全緩解率(pCR,即病理上已找不到癌細胞)數值「算命」,評估預後和藥物反應,做為後續「改運」、加強術後輔助治療的參考。


盼健保給付免疫治療用於早期三陰性乳癌病友 延長存活期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乳房外科劉良智教授表示,術後輔助治療的目的為盡可能消除手術後仍殘存的癌細胞,維持疾病不惡化、預防復發,提升整體存活期。


最新國際治療指引建議,早期高風險三陰性乳癌,於術前併用免疫治療搭配化療,術後則持續用免疫藥物鞏固治療,預防疾病復發,追求更多控制病情的可能。


癌症希望基金會蘇連瓔執行長表示,台灣每年新增1萬5000多名乳癌病友,8成確診時為早期乳癌,目前健保給付多種荷爾蒙受體陽性、HER2受體陽性等乳癌用藥。但對於早期三陰性乳癌的病友而言,目前僅有化療納入健保給付,期待能接軌國際治療指引,幫助這群癌友延續生命。


上述個案陳小姐表示,如果一開始就自費使用免疫藥物,手術腫瘤可能縮得更小,抗癌路上也少些折磨。期待健保盡快給付免疫治療用於早期三陰性乳癌病友,讓年輕病友都有機會接受國際標準治療,延長存活期,提高生活品質。


# 首圖攝影/陳如頤


更多NOW健康報導
▸最新國人10大死因癌症連42年居首 新冠肺炎降至第6位
▸硒含量不足加速老化、形成免疫障礙 醫揭正確補充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