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歲了還是處男,會很丟臉嗎?淺談世上「高齡處男」比想像中還多

中國心理健康服務機構「簡單心理」於《簡單心理》一書中,沿著人們出生後與世界建立關係的脈絡,包括理解自己、理解家庭、理解人際關係與理解性別和親密關係,帶領大家「向內看見」,接納自己,學會與自己和解,才能抵達生命的自洽。以下為原書摘文:



處男歧視

性是最廣泛使用的暴力和束縛之一。這在女性身上體現得非常明顯,在男性身上則以另一種更隱蔽的方式顯現出來。在一些人的社會觀念中,女性婚前必須是處女,但男性不能是處男。這種對待性經驗的雙重規則,建構出來的「非處女歧視」和「貞操羞辱」,對男女雙方來說,都是束縛和不尊重。

處男的確是少數,但不如你想的那麼少。2009年中國的一份生殖調查顯示:34%的男性,到 24歲時還是處男之身。美國的處男比例更低一點(23%),日本20到24歲男性的童貞率為 40.5%。

美國和日本的資料有很長的時間跨度,向我們展示了近年來男性童貞率的變化。男性童貞率並不是一路走低的,這可能反映了社會文化並非一成不變。儘管童貞率有波動,但只要過了24 歲還沒有性經驗,基本上就成了社會中的少數。




對一些人來說,處男近似於一種汙名,尤其是「高齡處男」。40位元美國處男曾接受《GQ 健康通訊》的訪談,他們都表示自己感受到了很大的壓力。身邊人知道這一事實後,傾向於認為他們「可憐、孤單、不開心、性方面有點問題」。

一些男性覺得,「沒有破處」很遺憾,很挫敗,並且害怕別人知道自己是處男。有人覺得自己沒有吸引力,還有人存在性取向和性別認同問題。

有些人似乎認為男性生來就應該有性體驗。一項調查顯示,超過一半的受訪者認為談論「男性童貞」沒有意義。人們似乎默認,性體驗是男性氣概的一個重要方面。男性在什麼時候破處的問題上,通常很少被鼓勵去思考是不是「自己的決定」。

事實上, 你總是聽到一名女性「失去」了貞操,而不太會聽到有人說誰「奪走」一個男性的貞操——他們所受到的同輩壓力在於「如何讓自己看起來更有男子氣概」,為此需要儘快找到一個「捕獵物件」來擺脫處男之身⋯⋯女朋友也好,一夜情也好。因為,處男,是不合群的、沒有魅力的、缺乏傳統男子氣概的「異類」。



處男焦慮與標準敘事

在性別刻板印象中,從來沒有單一性別的受害者。男性對「有毒性別氣質」的內化,甚至催生了一類像「Incels」(非自願獨身者)這樣的社區。

維基百科對它的描述是:Incels 用戶一般都是男性, 而且可能未有過任何性經驗。他們可能是「毒男」(指欠缺異性緣的單身男性),又或是一些「女神」的「觀音兵」(被女生差來遣去的男性),但也有可能兩者都不是。這樣的一群人後來成了歐美社會中的一個亞文化團體。

男性聚在這樣的社區中,譴責女性不與她們發生性關係。對他們來說,性被視為一種毋庸置疑的、必須被滿足的需求。「女性應該滿足我的需要」是一種常態,甚至是一種「天賦人權」。

這是一個看似極度不合常理的社區,且不可避免地成為社會動盪因素。標準的處男敘事告訴我們, 男人應該在某個年齡段失去童貞—— 比如18歲,或者21歲。不管通過什麼途徑,他越早失去它,他的生活就越好。

處男,不是他的錯,但人人告訴他處男是錯的,他的陽剛之氣受到了質疑。所以,那該怪誰呢?怪這個社會吧。「貞操」與權力相關,它被視為一種深刻的、有意義的、發自內心的占有,關乎我們對於身體的自由決定權。它是厭女文化的產物。對女性來說,她們與誰發生性關係, 什麼時候發生,都是她自我價值的「綁架因素」,被用來控制女性。

另一面,男性的貞操是被醜化的。對於男性來說,他要麼太陽剛,要麼不夠陽剛,要麼性生活太活躍,要麼性生活不夠活躍。在性別刻板印象的較量中,人人皆是受害者。因此,我們都需要一些反抗的勇氣。

(本文摘自/簡單心理:向內看見/時報出版)


歡迎加入《優活健康網》line好友,更多醫療新知搶先看!

看更多優活健康網相關報導
他勃起只有8公分卻讓伴侶滿足!性愛心理師揭「1方法」做愛超幸福
把男孩培養成「暖男」好嗎?心理學揭密「4大風險」容易失去邊界


本文授權轉載自《優活健康網》,原文為30歲了還是處男,會很丟臉嗎?淺談世上「高齡處男」比想像中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