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林管處監測集水區30年 掌握大數據防災害

花蓮林管處監測集水區30年 掌握大數據防災害

「這裏發生過土石流,還會再發生嗎?」 「山坡上堆積了這麼多土石,會發生崩塌嗎?」 花蓮多山區河谷,每逢大雨或颱風季節,經常傳出土石崩塌意外,部分地區土石崩塌的規模及面積都相當驚人,甚至影響到鐵公路交通,讓人不禁擔心土石流「何時會再發生?!」這是民眾的擔憂,更是相關單位致力預防的災害,花蓮林區管理處透過長達30年的集水區監測,收集到的大數據,足以判斷災害可能發生區域,進而建構能實質發揮效用的攔砂壩,保障集水區下游安全。 73年間花蓮縣壽豐溪(舊名支亞干溪)上游爆發大規模崩塌,約1,500萬立方公尺的土石堆積在溪床,造成溪床快速淤積抬升,此後颱風豪雨便會隨溪水溢出河床,影響下游聚落與鐵公路安全,林務局花蓮林區管理處長年監測,檢視溪流的土砂流出量與災害容受能力。 花蓮林管處副處長李政賢表示,花蓮縣壽豐溪上游爆發大規模崩塌運動,林管處曾邀集國內外學術團體及政府部門共同協助土砂治理工作,邀請日本「全國治水砂防協會」與國內專家學者雙方共同完成治理規劃與工程設計,請當時在台灣大學任教的李鴻源教授製做水工模型試驗,來決定設壩的細節。終在83年完成壽豐溪主流一號防砂壩的興建,保護下游聚落安全。 李政賢表示,為瞭解國有林地集水區崩塌與土石流出的特性,轄區內除治理工程外,逐年進行重要集水區之衛星影像調查,建置集水區土砂下移模式,從坡面崩塌開始,透過地形測量、無人飛行載具空拍調查、縮時攝影及專業學術模式之預測,可透過電腦程式模擬「土砂現在運移到哪裡?集水區哪些河段會發生沖淤?」都可監控掌握。 以壽豐溪集水區為例,99年與103年因地震的影響,壽豐溪中游坡面發生崩塌,透過無人飛行載具拍攝的照片可發現出露的岩盤,坡面上並無殘存土砂材料;崩落後的岩屑約有30萬立方公尺,運移至主流一號防砂壩堆積,透過預防性的清疏與溪流自然流出,已不具土砂災害的威脅。 這套土砂管理模式也應用在花蓮縣南部的紅葉溪集水區,包括紅葉南溪崩塌地、溪流谷口堆積扇以及部落上游防砂壩,透過測量作業、現地調查與分析,更邀請部落民眾參與,瞭解土砂變遷趨勢,評估土砂清疏之建議條件。曾參與土砂管理模式說明會的萬榮鄉紅葉部落主席古金榮說:「很高興,花蓮林管處監測掌握了部落上游的崩塌,釐清土石流災害的疑慮,知道這樣的工作未來仍持續辦理,對部落是很大的幫助。」 壽豐溪崩塌對下游部落、鐵路安全產生衝擊,林管處展開長達30監控,整理出一套監測數據。圖/林管處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