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天就有44人確診!大腸癌難察覺,掌握早期7症狀預防靠「這」招!

一名35歲女性因長期便秘和血便,某天發現褲子變大了,以為自己瘦了。直到體重快速下滑,她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隨即就醫,結果被診斷為腸癌晚期。根據國民健康署的癌症登記資料,110年新診斷的大腸癌個案有 1 萬 6238 人,位居十大癌症第二名。平均每天有 44 人確診,且近九成個案發生在 50 歲以上的民眾。

大腸癌早期不易察覺。(圖片來源/canva)
大腸癌早期不易察覺。(圖片來源/canva)

大腸癌的發生與生活習慣密切相關,如久坐不動、愛吃燒烤和紅肉、肥胖等因素均可增加風險。以下就列出5項風險因素:

年齡:大腸癌的風險隨著年齡增加而上升,尤其是50歲以上的人群。

家族史:如果直系親屬患有大腸癌,個人的風險也會增加。

遺傳性疾病:例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和遺傳性非息肉病性大腸癌(HNPCC)。

生活方式:飲食中高脂肪、低纖維,過多攝入紅肉和加工肉類,吸菸、酗酒及缺乏運動都會增加風險。

其他健康狀況:如糖尿病、肥胖及慢性炎症性腸病(如克隆氏病和潰瘍性結腸炎)。

罹患大腸癌早期 可能出現的 7 症狀

症狀1. 持續性的腹痛、腹脹或痙攣

症狀2. 改變的排便習慣,如便秘或腹瀉

症狀3. 大便形狀改變,特別是變細

症狀4. 便血或黑便

症狀5. 不明原因的體重減輕

症狀6. 持續的疲倦感

症狀7. 感覺排便不夠乾淨

早期症狀還容易感到疲倦,令人難以分辨。(圖片來源/canva)
早期症狀還容易感到疲倦,令人難以分辨。(圖片來源/canva)

國健署推動免費大腸癌篩檢計畫,降低大腸癌發病率

為了減少大腸癌的發生率和死亡率,國健署提供 50 至 74 歲民眾每兩年一次的免費大腸癌篩檢。通過定期篩檢及早期確診與治療,可降低 29 %的晚期大腸癌發生率和 35 %的死亡率。根據篩檢資料,每兩人中就有一人有大腸息肉,每 20 人中就有一人患有大腸癌。不過大腸癌是一種可預防的癌症,許多民眾誤以為腸胃無不適或無血便症狀就無需篩檢,但早期大腸癌通常沒有明顯症狀,容易被忽視。

台灣消化系醫學會秘書長邱瀚模指出,第0至1期大腸癌患者的五年存活率可達九成以上,第2期患者的五年存活率約八成,但若到第4期才被發現,五年存活率不到兩成。有部分民眾在糞便潛血篩檢結果為陽性後,誤以為是痔瘡所致,或重測後結果呈陰性便不再進一步檢查。然而,糞便排出過程中可能摩擦腫瘤或息肉,導致間歇性出血,因此篩檢結果為陽性者就建議要接受大腸鏡檢查。

透過國健署提供的免費篩檢服務,提醒每位符合資格的人都積極參與。此外,良好的生活習慣加上定期篩檢,不僅能降低罹患大腸癌的風險,更能保障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延伸閱讀:

誰才可以坐博愛座?8天爆兩起衝突,男星開砲「廢了吧!」

「媽媽,班上同學感染腸病毒!」疫情上升,注意腸病毒重症前兆 6 病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