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天都客滿,幹嘛拚轉型?揭漢來美食營收創新高秘密

漢來美食總經理林淑婷(攝影者.駱裕隆)。
漢來美食總經理林淑婷(攝影者.駱裕隆)。

文● 韓化宇

擁有漢來海港自助餐、名人坊餐廳的漢來美食,2023年營收49億元,年增率高達31%,比許多一線餐飲集團還要高。

而且,前3季毛利率45%,創2015年以來新高。在成本大漲年代,漢來美食的毛利率不減反增,這個成績,是源自於該公司2017年的一項策略轉向。

漢來美食原本是高雄漢來飯店內的餐飲部,後獨立為公司,並且從2008年起,飯店內的餐廳陸續走出館外發展。其中,自助餐廳成了先鋒,以漢來海港為名,陸續在高雄、台中、桃園展店。

自助餐帶動營收爆發
毛利率卻越來越低成隱憂

2015年,台北首店在遠東SOGO台北敦化館開幕,創下一年365日、天天都客滿的紀錄。在自助餐事業的加持下,該年,漢來美食的營收成長幅度超過3成。

然而,耀眼成績單背後,卻伴隨一個負面效應:毛利率下降了2個百分點。

而且在這之後,漢來美食營收雖然繼續成長,但毛利率仍持續下探,這拉響了經營團隊心中的警報。

「當時我們也在爭論,毛利率雖然一直降低,但營業額還是在成長啊,有必要轉型嗎?要提高毛利率,是要更專注於成本控管,還是開發高利潤的事業?」漢來美食總經理林淑婷接受商周專訪時,道出了當時的掙扎。

最後,轉型的聲浪占了上風。2017年起,它們陸續開出6個品牌,朝「多品牌、多價位帶」的策略轉型。

同樣和王品採行「多品牌、多價位帶」策略,但漢來美食不同的是,王品開設新品牌的策略是「高度貼近市場」,亦即市場喜歡什麼菜系,它就賣什麼。

轉攻多品牌、多價位帶
發揮廚藝優勢,做市場區隔

反觀,漢來美食是槓桿「廚藝」這項核心優勢,它的品牌幾乎是從飯店內既有的餐廳延伸出去,再透過不同價格帶、目標客群等,切分出不同的市場區隔。

譬如中餐品牌上菜、上海湯包,是從飯店內的翠園、紅陶餐廳延伸出去;在上菜的基礎上,漢來美食再開設客單價超過2,000元的名人坊和東方樓﹔它也有快餐性質、客單價約550元的溜溜酸菜魚。

雖然看似層層裂變,但最核心的優勢都是中菜廚藝,減少新品牌在學習摸索階段所要付出的學習成本。

但,光擁有這項優勢還不夠,為了因應策略轉向,該公司在組織、文化也都重新調整。

之前漢來美食的組織形態沿襲飯店體系,「主廚」擁有決策、管理的權力,即「權威型」的組織形態及文化。

不再主廚一人發號施令
設策略小組讓團隊暢所欲言

轉向多品牌策略後,它們將組織調整為:挑選2名資深廚師擔任「品牌總經理」,分別負責中、西餐領域,職責為研發新品牌及新菜色,類似研發主管角色。

此外,它設立策略小組,成員除了總經理、品牌總經理,還來自業務、開發、採購、人資、行銷等部門主管。

品牌總經理對品牌設定、菜色研發有任何構想,想要付諸實現,必須經過策略小組討論通過。

林淑婷解釋,她極力創造「暢所欲言」的文化,任何人對新品牌、菜色有不同看法,立刻要在策略小組中表達,再充分討論尋求共識。

為了鼓勵大家開口,開會時,林淑婷會主動問每一個人:「你怎麼看這件事?」並仔細聆聽,盡量不打斷對方。

即使是嚴肅的案子,她也會盡量用輕鬆方式集思廣益。吳若寧舉例,有家大企業要來談技術合作,「總經理也是用輕鬆方式問大家:跟對方合作有什麼利弊,大家來幫忙分析一下。」

敢言的組織文化,雖可能造成各部門在會議中針鋒相對,但新品牌、菜色如果沒有共識就貿然推出,萬一失敗,更易流於互相指責,使組織失去向心力。

林淑婷強調,事前凝聚好共識,即使失敗,大家也無話可說,反更容易集中注意力檢討,找出敗因。林淑婷笑說,「我在開會時,聲音都是最小的,但只要大家形成共識,我執行的意志會比任何人都堅定!」

※更多精彩報導,詳見《商業周刊》網站。

※本文由商業周刊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看更多商業周刊文章

和主管關係再好,這9種話永遠都不該說出口

你會買2元塑膠袋?7個讓你越省越窮的破財陷阱

退休會更快樂?過來人:蜜月期過了,迎接你的是空虛和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