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婦女節/台灣女性勞參率30歲後一路下滑 婦女為什麼難重返職場?

38國際婦女節設立初衷為紀念女權運動,婦女新知基金會重新檢視國內當前性別平權議題,並在7日舉行記者會,提出就業、照顧、年金及參政等面向的10項性別政見,呼籲2024總統大選候選人,應承諾以實際行動消除性別不平等。

台北市產業總工會總幹事陳淑綸指出,台灣女性勞工不僅遭遇薪資不平等問題,更常因為育兒照顧需求,被迫離開勞動市場,職涯就此中斷。

台灣女性勞參率逐年成長逾5成1 仍低於日韓星

台灣女性勞動參與率在1980年為39.2%,一路成長至2013年才正式突破5成。

「我們整體女性勞動參與率是51.5%,代表台灣有一半的女性沒有投入勞動市場。為什麼她們不願意出來?」國立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教授劉梅君指出,在非勞動力人口中,多數女性都因為育兒而分身乏術,無法投入職場。

國立台灣大學經濟學教授林明仁、倫敦大學學院博士生項振緯及美國全國經濟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陳冠銘,爬梳台灣2008年到2019年納稅資料,分析發現聘僱看護的家庭中,已婚女兒的勞參率比已婚兒子低1成5,推估照顧父母也是拉低女性勞參率的主因。

而日韓女性勞參率分別為53.5%及53.3%,均高於台灣的5成1;同為亞洲國家的新加坡也有6成4,北歐國家瑞典則更高達7成1。相較之下,台灣還面臨低生育率、少子化及勞動力高齡化等趨勢,促使女性勞動參與率提升,成為國內勞動市場更迫在眉睫的政策議題。

勞動部在《婦女勞動政策白皮書》就強調,婦女在勞動市場的參與,不僅攸關國家總體經濟發展,也對女性自身經濟獨立、人格自主與生活品質有著重要影響力。

台灣女性難重返職場 勞參率30歲後一路下滑

進一步觀察台灣女性勞參率的年齡分布,可以發現25到29歲達89.9%,高於美日韓;而在30歲之後,就隨年齡增加一路下降,趨勢大致呈倒V字形。

「在未婚之前,台灣女生的勞參率跟男生不相上下,30歲之後往下滑,並不是因為女生懶惰。」劉梅君指出,婚姻、生產、育兒與家庭照顧等,傳統責任落在女性身上,因此成為影響女性勞動參與率的重要因素。

日韓兩國女性勞參率年齡趨勢呈M字型,第一次高峰落在25至29歲,50至54歲區間為第二次高峰,代表女性因婚育規劃退出職場後,仍有意重新返回就業市場,勞參率就此回升。

美國及瑞典女性勞參率年齡分布則為高原型,意即女性投入勞動市場後,多數皆持續工作至屆齡退休,中途並未離職。

「這些類型當中,高原型當然是權益最受保障的一種。」劉梅君說明,台灣目前勞保、工保計算退休給付多寡的公式,取決於「薪資」及「年資」兩項關鍵變數,若女性中途離開職場,即使二度就業回歸職場,年資累積仍會有所中斷,導致老年退休保障權益受損。

意即現行年金給付制度設計邏輯,預設勞工進入職場後,會持續工作到退休,並未考慮家庭照護因素中斷就業的可能性。婦女新知也指出,年金制度是為傳統男性養家者的職涯而設計,可能導致女性從公共年金保險獲得的給付水準偏低,且落後於男性。

婦女新知建議,政府應將公共年金給付條件,與年資與薪資等職場成就脫鉤,參照丹麥等國年金制度,提出以國家稅收支應的普及式年金規劃。

女性勞參率單一指標 仍無法完全反映整體勞動條件

劉梅君提醒,儘管日韓女性勞參率呈M字型,看似提供婦女二度就業、重返職場接軌的機會,但單看勞參率數據,並無法反映真實的勞動條件與情形。

近年服務業工作機會大增,工作地點與時間相較具彈性,在許多國家都成為婦女二度就業的選擇之一,也是提升女性就業率的重要因素。攤開台灣歷年女性就業行業類別統計,20年來女性皆以從事服務業佔多數,且比例仍持續成長,從2000年65.28%上升至2020年72.3%。

但是劉梅君表示,許多服務業勞動環境欠佳,且薪資多以基本時薪計算,雖然有助提升整體女性勞參率,但無法保證勞動待遇友善或具保障。

女性一旦職涯中斷,要重返勞動市場相當不容易,劉梅君指出,除了遠離職場多年,原先工作技能可能已生疏,時常也會有自信心低落等問題。因此求職門檻較低的服務業,或以基本工資計薪的部分工時工作,這類非典型勞動就業就會成為部分女性的首選。

「已經退出之後,才再想辦法推她進去,這其實是事倍功半。」劉梅君認為,協助婦女二度就業固然是政策重要一環,不過減少二度就業的需求發生,是政策應該關注的焦點。

劉梅君強調,托育公共化與長照等配套,才能真正讓女性職涯不被中斷,還得面臨二度求職的難關。「像是北歐國家,就業就是一路到底,盡量不要因為結婚生育被迫主動退出。」

婦女新知則建議,無論照顧高齡者或幼兒,勞工家庭照顧假應比照軍公教給薪,也是政策改制的一大重點。婦女新知呼籲新政府上任隔年,就應盤點從產前到產後育兒階段所需的所有假期,用更積極的作為,讓照顧能夠不用離職。

更多公視新聞網報導
婦女基金會:4成女性曾遭遇職場性騷擾 9成公司不知情或未處理
政院拍板 66億協助14萬畢業青年就業
女性勞參率提高帶動 台近十年勞參率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