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種大型魚少吃為妙!怎樣吃魚最健康?

衛福部食藥署2017年首度訂定「魚類攝食指南」,針對鮪魚、旗魚、油魚、鯊魚等屬於海洋食物鏈頂端的大型魚類,訂出建議攝取量,這些魚有什麼問題?為什麼不能多吃?


臺大醫院營養部營養師賴聖如,在接受《好健康》會刊諮詢時曾表示,深海大型魚類體內有較高濃度的重金屬物質「甲基汞」,會傷害到胎兒腦部及神經發展,提出建議攝取量,避免對幼兒神經發育造成危害。

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及世界衛生組織(WHO)在2010年舉行了「魚類攝取風險與收益專家討論會」,評估特定族群的攝取風險,隨後就魚類攝取相關健康益處及健康風險提出了一些結論,並建議會員國應採取一系列步驟評估及管理魚類攝取風險和利益,以保護民眾健康。

因此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依「食品衛生安全與營養諮議會」公布攝食指南,孕婦及育齡婦女,每週至少均衡攝取7到9份(1份為35克,即成人3指併攏的大小及厚度)魚類,1到3歲兒童每週至少攝取2份(70公克)魚類,4到6歲兒童每週吃3份各種魚類。


但應避免鯊魚、旗魚、鮪魚及油魚等。如要攝取,孕婦及育齡婦女每週不宜超過1~2份(35克~70克);6歲以下兒童每月不宜超過1份(35克)。


建議若要吃魚,可以選擇小型的魚種,如鯖魚、四破魚、秋刀魚、肉鯽魚、鱸魚等,重金屬殘留量相對較低。此外,通常魚內臟組織所累積之重金屬也較瘦肉組織高,建議去除內臟再攝取。



新鮮的掠食性魚類,即生物鏈頂端的大魚,有最顯著的重金屬濃度。與食草動物相比,食肉魚類中的汞含量更高。底層魚類的汞含量也較高,特別是底棲物種的含量高於其在中上層魚類的含量。與從污染程度較低地區採集的魚相比,大量城市工業和航運活動等人為介入較高的地區所採集的魚,汞濃度顯著較高。


依據藥物食品檢驗局調查研究年報記載,台灣地區市售海洋魚類,100件魚肉中之重金屬總平均值均低於1.0 μg/g以下,唯4件魚肉檢體中的汞含量等於或高於1.0 μg/g,該4件檢體係為旗(劍)魚和鯊魚類的大型魚類。


雖然魚類攝取對於心血管疾病高風險成年人有利,有趣的是研究發現,重金屬甲基汞的存在,將會抵消n-3-PUFA對心血管疾病的預防及保護效力。


總之,絕大多數的流行病學研究已經證明,魚類攝入的好處超過潛在風險;只要不特別偏食大型掠奪性魚類,無須擔憂會攝取過多的重金屬。儘管海鮮產品攝取量必須有所控制,特別是環境污染問題必須加強改善,但魚類攝取對人體健康的益處仍不可抹滅。


全文請見 https://pse.is/CR25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