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處日本軍國遺址 記述殖民悲歌

旺報【記者潘維庭╱台北報導】 回顧歷史,我們應如何理解「台籍日本兵」?台灣又有哪些至今還充斥著日本軍國主義色彩的日據遺址?《遠望》雜誌研究員張惠閔2日在「海上誰來建義旂?—台灣青年談抗日」座談中提到,台籍日本兵除了是日本殖民下的受害者、也不幸地成為了日本軍國主義的加害者,抗戰時站在中國抗戰的對立面,至今還被民進黨政府利用來作為凸顯台灣歷史的獨特性,以割裂兩岸在歷史上的休戚與共。 張惠閔舉出由《遠望》團隊實地走訪的4個歷史遺址,像是高雄旗津的「戰爭與和平紀念公園」,她提到公園內的紀念碑興建緣由,稱台灣青年先後在不同敵對政權統治與驅使下,分別被迫當過台籍日本兵、台籍國軍,甚至當了台籍解放軍,她指出,這樣子將彼此一視同仁、相對主義地並列,特別在抗日戰爭中,台灣被扭曲國族認同,至今兩岸民間的心理差距,仍受民進黨政府炒作,扭曲了真正的殖民歷史。 其次是花蓮的「松園別館」,雖然是日軍在花蓮的重要指揮中心,但當地並無神風隊基地,卻被炒作成相傳是神風隊出征前喝「御前酒」、召妓之處,現今防空洞中陳列神風特攻隊資料,放著神風特攻隊布偶,掛著「世界和平」字樣供遊客合影,諷刺莫此為甚。 第三處為台中的「寶覺禪寺」,1946年由住持為陣亡海外的台籍日本兵製作靈位,1990年建碑立亭,前總統李登輝為「靈安故鄉慰靈碑」題字,每年春祭秋祭弔唁日人不絕,似成了台籍日本兵的「靖國神社」。 最後一處則是在琉球的「台灣之塔」,蔡英文以總統名義署名,寫下碑文,塔身側面的建立由來,寫著「當年日台戰士皆為同袍,生死與共,榮辱共擔」,張惠閔認為,這樣對殖民時期的美化與懷念,是「賤視自己、辱及先人」。 張惠閔強調,要記取日本殖民統治下,台灣與在大陸的中國人共同「被害」經驗,日本從1874年牡丹社事件以來對全體中國人的加害罪行之後,再談「台灣抗日」,才有積極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