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前美債牛市起跑 2024年美債是否也將由空翻多?

1984年5月最末周,美國30年期公債殖利率一度升抵14%,走勢相反的價格則跌到低谷,債市瀰漫悲觀氣氛。殊不知,美債此後展開近40年的多頭市場。40年後的今天,美債市況也將否極泰來了嗎?

1984年美債殖利率處於觸頂下滑的轉折點

道瓊社報導,美國30年期公債殖利率曾在1981年9月攀抵大約15%的空前新高峰,但1984年5月底所見的14%殖利率更有價值,因為那年美國通膨率已從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的二位數陡降到4%。也就是說,當時買進的30年期美債提供10%的實質報酬率,比股票報酬率還要高,而且零風險。

但如此豐厚的獲利機會難得一見,通常只見於市場悲觀氣氛盪到谷底之時。那周出刊的商業周刊(Business Week)封面以斗大標題說:「公債市場陷入麻煩。」報導宣稱:「投資人只能無奈地接受持有的債券價格進一步挫跌。」

紐約時報也在1984年5月31日報導引述某知名經濟學家說:「買方拒絕支持政府。」原因是聯邦預算面臨超過2,000億美元的赤字大麻煩。

同年6月4日那期的巴隆周刊(Barron's)則與眾不同,反而以標題「有理由買債了?」的報導分析美債市況轉折點到了。事後證明,這篇由布雷伯格執筆的報導有先見之明,後來美國長期公債殖利率呈階梯狀一路穩定下滑,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最嚴峻時期摔落1%。

假如投資人1984年5月採信布雷伯格觀點而買進,在接下來數年美債價格飆漲的年頭,即可獲致壯觀的總回報率。根據紐約大學史登商學院的資料,1984年10年期美債回報率達13.73%(儘管那年初美債仍深陷熊市),1985年回報率衝上25.71%,1986年也高達24.28%。

有新「債券天王」之稱的雙線資本創辦人兼執行長岡雷克最近接受媒體訪問時指出,那時正是美債殖利率從高峰回落的轉捩點,之後殖利率下滑趨勢延續了一世代。

2024年情況不同 美債殖利率恐難反轉直下

岡雷克認為,2024年的情況與1984年截然不同。他說:「我覺得,現在情況幾乎正好顛倒過來。」

據岡雷克研判,美國聯準會(Fed)面對下一波衰退來襲「將故技重施」,起初通膨和美債殖利率會隨著經濟向下沉淪而走低,但他擔心「印鈔票和助長通膨的政策」反應將不利債市。

前國際貨幣基金(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認為,在政治兩極化、政府債負沉重、地緣政治緊張以及「去全球化」的大環境下,Fed及其他央行的獨立自主性或許會受影響,以致又會訴諸助長通膨的政策。

換言之,央行貨幣政策將承受壓力,最大壓力源可能是巨額政府赤字及其衍生的債負,特別是快速增加的利息支出。這種情況可能造成所謂的「財政支配」(fiscal dominance)--貨幣政策首要目標變成印鈔票支應政府赤字支出之需,維持物價穩定的目標反倒退居次位。

岡雷克說,在利率降到1%甚至更低的時代,舉債籌資填補財政赤字缺口輕而易舉;但如今利率已大幅上揚,數兆美元國庫證券到期時,將以殖利率4%上下的新債取而代之,屆時山姆大叔的利息支出總額將超過軍費預算。

避免財政情況難以為繼有幾條路可走,首先是採取嚴厲手段,例如加稅、削減支出或雙管齊下。另一權宜之計是設法讓經濟成長比債息(以美元計)增速還要快。這可透過提高實質成長率(藉由提高生產力和移民數)來達成。或是藉由推升通膨或「金融抑制」(financial repression,指人為壓低償付債息的成本),使償債負擔降低。

財政赤字是不利美債長期展望的隱患

Evercore ISI董事長海曼認為,美國財政赤字現在還不是問題。他說,現約4.5%的美債殖利率,與大約5.5%的名目GDP年增率還算搭配;但若是借貸成本高得離譜,或美元疲軟,就令人憂心了。

曾任Leuthold Group和富國資本管理公司首席投資策略長的鮑森也認為,今後美債殖利率不至於開始長期走高,比較可能在某個區間範圍內穩定下來,一如1950年代的情形。他說,10年期美債價值已浮現,現在提供的殖利率,比替代的股票收益選擇(像是MSCI美國高股利指數)還要高。

目前看來,Fed會維持利率在高檔,直到通膨率降到接近2%目標為止。但公債投資人買盤縮手已很明顯,從本周美債標售情況不佳可見一斑。

長期而言,似乎難以反駁岡雷克的觀點--40年前的確是買進美債的大好良機,但現況可能恰好相反。

【看原文連結】

更多udn報導
老婆懷孕後性慾旺盛…人夫每天被榨乾「吃完飯就開戰」 過來人一看頻喊珍惜
沒錢出國玩只好上課?小學生竟遭同學嘲笑「全勤乞丐」 爸嘆:活著真不容易
眼睛吃冰淇淋!「最辣小三」現身紐約街頭只穿比基尼 大片肉色溢出
肉體360度無死角露出!火辣名媛「戰袍2側全空」一不小心就掉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