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顆小行星的故事 中大出書細細訴說

中央大學鹿林天文台陸續發現超過數百顆小行星,除了科學研究,並審酌對台灣社會有貢獻的人物、團體,用小行星加以命名,讓人世間的良善,在太空也留下紀錄。中大人文研究中心選擇其中40顆小行星,出版「小行星故事」,結合科學發現與人文關懷。(李明朝報導)

中央大學鹿林天文台創設於1999年,地點位於玉山國家公園塔塔加地區海拔2862公尺的鹿林前山,是台灣本土最重要的光學天文基地。2006年鹿林天文台啟動巡天計畫,且在2006至2009三年間,一共發現800多顆小行星、1顆近地小行星及1顆彗星,這1顆彗星之後命名為鹿林彗星。小行星命名部分包括有鹿林、玉山、雲門、以及對台灣有貢獻的人物、縣市府地名等。

中大人文研究中心、天文所挑選其中40顆小行星及命名故事內容,匯集成新書,小行星的故事各有特色,更展現撰寫者個人不同風格,中大天文所講座教授陳文屏說小行星是建構行星的基本材料,「像地球這樣的行星如果是房子,小行星就是磚頭」,「研究小行星,我們得以猜測太陽系當中的行星,46億年前怎麼形成。」

除了科學研究以外,中央大學對於小行星的命名,則體現了社會關懷。這次中大人文研究中心主任李瑞騰教授帶領中文系大學部、碩士班、博士班學生撰寫,每個人風格、筆調、文筆等不同、寫出40顆小行星故事,各具特色。

「小行星故事」一書將於近日正式發表,一方面註記鹿林天文台的科學貢獻,也期望人文故事啟發更多社會良善的本質,一起為台灣付出及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