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歲魔術師劉謙罹肺腺癌...如何早期發現?醫:若首次低劑量檢出肺部小結節 建議「4方式」處理
48歲的知名魔術師劉謙,證實自己「肺部有陰影」罹患肺腺癌,已在2月中做完手術。(圖片來源/劉謙臉書)
48歲的知名魔術師劉謙,近年來轉往中國發展,在兩岸都擁有大批粉絲。日前劉謙證實自己「肺部有陰影」罹患肺腺癌,並已在2月中做完手術,目前只需定期回診追蹤。
劉謙透露,自己的小叔前陣子才因肺癌離世,加上自己有抽菸,恐有家族病史,因此盡早手術較安心,也慶幸自己是零期,並為此戒掉多年菸癮。
112年國人十大死因統計結果,癌症連續42年排名第一,而「肺癌」自93年以來位居癌症死因之首,其危險之處不僅是發生率逐年攀升,大多數確診時已是晚期,也導致最佳救治時機延誤,使得肺癌成為國人死亡率最高的癌症。
肺癌分為小細胞肺癌及非小細胞肺癌,非小細胞肺癌如鱗狀上皮癌、肺腺癌、大細胞癌,而抽菸與小細胞癌與鱗狀上皮癌則有較大的關聯。
近年來罹患肺癌人數比例高居不下,且其中有近7成是肺腺癌,究竟該如何早期發現肺癌?一定要做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檢查嗎?又有哪些治療選擇?
若首次進行LDCT檢出肺部小結節,建議4點處理方式
在台灣肺腺癌患者中,女性有9成以上不抽菸、男性也有4成左右不抽菸,可見除了抽菸、二手菸外還有其他內在基因變異或外在環境因素導致,許多研究傾向於亞洲女性基因可能易受影響產生變異。台大公衛研究團隊研究也發現,長期暴露於高濃度PM2.5與國人罹患肺腺癌相關。
聯安診所胸腔內科醫師蔡哲龍指出,胸部X光檢查不易發現1cm下小結節,而低劑量肺部電腦斷層掃描(LDCT)通常可以顯現出小結節,他解釋,「小結節依密度特性,分為實心、部分實心與非實心三類,若民眾首次進行LDCT有檢出肺部小結節,建議4點處理方式。」
(1)實心、部分實心小結節如在6mm以下:一般建議1年內追蹤(或經專科醫師判斷可延至2年內追蹤)。除非再次追蹤時發現體積變化較大,否則一般來說無立即風險。
(2)實心、部分實心小結節如6至8mm:可能需要半年內密集追蹤。
(3)8mm以上實心、部分實心小結節:建議至醫院胸腔內外科門診進一步諮詢意見。
(4)非實心結節:通稱毛玻璃樣影像,有可能是發炎、感染造成,通常3到6個月後追蹤有可能會消失。但持續存在非實心結節則要有耐心的長期追蹤,有可能為分化良好或低惡性度的腫瘤。
蔡哲龍指出,台灣現行指引是建議20mm以下1年內追蹤,20mm以上6個月內追蹤。「而國人似乎有很大比例10mm以下非實心結節再次追蹤時未消失,而接受手術切除,其術後病理報告不乏歸類為非典型腺瘤樣增生(AAH)、原位肺腺癌(AIS)或微浸潤腺癌(MIA),預後良好。」
他表示,臨床上常見民眾雖在第一次透過低劑量肺部電腦斷層掃描,檢出小於6mm的小結節,卻往往忽略後續追蹤與定期篩檢,甚至長達3、4年後才做第2次的低劑量肺部電腦斷層,因此錯過早期發現與早期治療的最佳時機。但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才是提高肺癌存活率的關鍵。「根據統計,即使同樣是第一期肺腺癌,結節大小還是有差異,小於10mm結節的5年存活率高達9成,這是關鍵。」
過去使用X光篩檢這麼久,有必要花更多錢做LDCT嗎?
衛福部自111年7月1日起,開辦肺癌早期偵測計畫,提供肺癌高風險族群2年1次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翻轉國人對於過去肺癌篩檢的認知。
北投健康管理醫院放射科主任沈彥君指出,過去一般民眾都認為肺部篩檢,僅需使用胸腔X光檢查就好,但也不少見仍有人年年都有做健檢,卻還是因肺癌發現太晚而失去寶貴生命。
「最關鍵的原因就在病灶偵測的敏感度,LDCT的偵測敏感度遠比傳統X光高許多,還可偵測小到0.3公分的肺部病變。」但也有不少人質疑,由於LDCT是電腦斷層掃描,其輻射量比X光高許多,這樣的輻射劑量是否反而會提升致癌機率?以及兩者的檢查費差距甚高,傳統X光檢查拍一次胸腔正面費用約500元,LDCT費用約在5,000-8,000元不等。過去使用X光篩檢這麼久了,真有必要花較多錢安排LDCT嗎?
沈彥君進一步分析比較指出,X光檢查雖輻射較低費用也便宜,但檢查時大多僅拍攝前後向單張影像,有其限制及死角;「另外,胸腔內還有許多器官組織(包括肺臟、心臟、大血管、胸骨、肋骨、橫膈膜、肝臟、胃等在胸腔及上腹腔是互為重疊的構造),若腫瘤發生在重疊處可能會被遮蔽,因此造成診斷盲點。」
她也提到,X光偵測的敏感度也相對較低,病灶需成長到1-2公分以上才會被發現。「更重要的是,早期肺腺癌的毛玻璃變化由於密度較低,以胸腔X光是幾乎無法偵測出來的,必須仰賴LDCT檢查,且LDCT名稱中的低劑量指的就是『低輻射劑量』,輻射暴露值比常規電腦斷層檢查低很多,醫療檢查都會制訂在安全範圍內。」
沈彥君強調,若能在肺癌第一期、甚至是還在原位癌或癌前病變時期,就能被清楚發現,且接受手術治療,5年存活率能到達90%以上。
沈彥君強調,若能在肺癌第一期、甚至是還在原位癌或癌前病變時期,就能被清楚發現,且接受手術治療,5年存活率能到達90%以上。(圖片來源/freepik)
精準治療可望提高戰勝EGFR肺癌機率
不論如何對抗肺癌,醫師紛紛強調最重要的關鍵就是早期發現,也可從幾項危險因子來判斷是否為肺癌高危險族群,包括:
1. 吸菸
2. 長期接觸二/三手菸
3. 長時間接觸易致癌物(氡氣、石綿、砷、煤炭產品等)
4. 曾有肺部病史(肺結核、慢性阻塞性肺病)肺癌家族史、空氣污染、經常接觸炒菜油煙等。
沈彥君建議這些族群應主動積極篩檢,降低肺癌的致命危機。
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則說明,肺癌的治療早已進入精準醫療時代,臨床醫師可依據腫瘤特性、大小及EGFR基因檢測,擬定最適切的治療計畫,藉由EGFR基因檢測區分出病人是否基因突變,再依基因突變類型選擇標靶藥物治療,病人可以有更好的預後,降低復發、轉移及死亡的風險。
根據研究指出,第1到3期肺癌患者若是有EGFR基因突變,在術後仍有45-76%復發風險,且期別越高,復發風險就越高。「而針對EGFR早期肺癌的術後輔助治療,除化學治療外,搭配相對應基因精準治療,能降低復發風險,助早期肺癌治療邁入新突破。」賴基銘指出。
醫師也建議即使無家族史、不抽菸或甚少下廚的民眾,仍需考量進行肺癌相關篩檢,若在篩檢過程中發現肺部小結節,定期的追蹤更是重要關鍵。
更多信傳媒報導
京華城案30年 沈慶京經歷7位台北市長「容積率政治學」
美最高法院拒絕拜登政府學貸計劃續行 大選前可能再次上訴
英相施凱爾出訪德法與蕭茲簽署協議 施凱爾:想改善與歐盟關係